立秋飲食風俗多多
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龍山
立秋是秋季的開端,雖然秋後暑氣難消,仍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裏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中國古老的養生之道最注重季節氣候變化,四時不同,飲食起居隨之變化。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這時候就要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
立秋後,北方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大部分人都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於是就萌發了要吃點美食的想法,如吃燉肉,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桃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天津等地立秋時節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預防痢疾。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按照中醫理論與中華養生學,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這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為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
(選自《節日吃食俗養生自有道》/魏世平主編/東方出版社/201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