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韻The Tea Rhyme

韻者,和也。同聲相應謂之韻,與茶相應,便謂之“茶韻”。因此,普洱茶之梅香、蘭香、棗香、陳香、山頭韻等,鐵觀音的觀音韻、蘭花香等,正山小種用鬆針或鬆柴熏製的特殊濃香,台灣高山茶特有的高山韻……中國茗茶千奇萬種令人迷醉的茶韻,都是茶與生活經驗及萬物相應的產物。

許多人喝茶時常說的一句話是:“我怎麼喝不出來啊?”是的,不用心,根本喝不出來。茶自身的多酚類化合物,在製茶的過許程中會因地理環境、水土、製作工藝的差別及後來的倉儲條件不同、氣候變化等,而轉化出不一樣的香氣。問題是為何喝不出來?其實,是我們忽略了生活中不少細節,或者,我們的生活太貧乏了,從來沒有認真去欣賞蘭花,心中便沒有蘭香;梅子我們常吃,卻心不在焉,所以記不住味道;其他諸如棗香、樟香、蜜香,以及種種花香,同樣都源自生活。一切需用心,用到綿密處自然一通百通,生活需要用心,所以,品茶同樣貴在用心。

“韻由心生”,這才是品茶的境界所在。喝茶能如此,行住坐臥便也能如此。為人父母、子女、親朋、商友,若處處能得真韻真心,那麼,人生成功便如手握茗盅,談笑風生般自在了;如果不用心,就像喝了添味的假茶,在生活裏也是處處危機四伏,卻從不自知。

我們對茶有了“心”的認識,便可來分辨茶的

真韻。品茶來自三方麵的感受:口感、喉韻和氣感。在眾多茶品裏,口感、喉韻和氣感,三者變化最大的非普洱茶莫屬,而變化因素最複雜的當推古董普洱茶了。

接下來,我們將古董普洱的香氣轉換脈絡作以簡單分析,便可一通百通,由這樣的理解去品嚐所有的茶了──畢竟,連最複雜的係統我們都能通達,那麼一般茶香喉韻的分辨,不過是簡單的運用而已。

在很多茶友心目中,普洱茶是最難學習的,口感也是最複雜的。其實,我個人總結起來,並一直與諸多茶友分享的觀點,不外乎以下兩點:一是茶湯要透亮,二是茶水要順口。茶湯透亮,代表普洱茶倉儲幹淨,茶質優良;茶水順口,意味著發酵到位,熟茶品的熟化工藝控製得當,或者生茶品自然發酵的陳期夠久,已自然轉化,醇滑順口。

在普洱茶的初製過程中,其香氣大多來自茶葉自身眾多有機物的發酵。茶葉的呈味化合物香型有苦、甜、酸、澀、青鮮、鹹、芳香等幾類,其中多酚類、兒茶素、咖啡堿、茶皂素、沒食子兒茶素等是苦澀味的來源,苦澀會通過後期的存放慢慢轉為甘甜。自古及今,日新月異、不斷完善的各種製茶工藝,無外乎就是利用各種手法,降低苦澀物質在茶湯形成過程中的溶解速率,不致過於苦澀而已。古人雲“苦盡甘來”,這種人生的體悟,或許就是來自茶的發酵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