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彼得保羅要塞監獄(2)(2 / 2)

有些喜歡潛水的人,過了一會兒就拿出鉤竿,甚至還拿來一副魚網。他們鑽進水裏,摸索、打撈,結果隻撈起五十來塊大木片,屍體卻沒有找著,沒有撈到。”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自殺者是誰?為什麼自殺?他(她)的命運如何?懸念迭起,使讀者欲罷不能,完全是驚險偵破小說的手法。其實這是作者故弄玄虛,以騙過呆頭呆腦的書報檢查官。《怎麼辦?》披著“驚悚懸疑”的外衣,裏麵裝的卻是“革命”的瓤。這部長篇小說在監獄裏寫出,一章一章通過審查,直到雜誌刊載完畢。很難搞明白個中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因為自上而下的審查過程出了漏洞,還是檢查官先生有眼無珠?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前成功地愚弄檢查官已非止一次。

小說《怎麼辦?》當然不會是純粹的家庭紀事,而是寓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政治色彩很濃厚。小說在雜誌上連載完畢,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現代人》供不應求,被搶購一空,全國讀者爭相傳閱。這時候政府才恍然大悟,自己幹了一件多大的蠢事。於是急忙“亡羊補牢”,下令查禁這部小說,並將有關的檢查官員撤職查辦,然而為時已晚無補於事。此事過後,車爾尼雪夫斯基被強行判處7年苦役,剝奪一切財產,終身流放西伯利亞。流放之前,他被押至聖彼得堡梅特寧廣場示眾,處以殘酷的“假死刑”。有記載雲:

1964年5月的一天,一個陰沉的早晨。下著細雨。彼得堡的一處廣場上,特別豎起了一個蒙著黑布的絞台。周圍布滿了騎著馬的憲兵,擋住了湧向前來的群眾,其中主要是學生。絞台後麵安了一道柵欄,成群的工人和平民齊集在那裏。許多暗探混藏在群眾中間。一輛黑色的馬車駛到了絞台近旁。憲兵打開車門,一個灰色頭發的中年人走下車來,這就是車爾尼學夫斯基。他被帶上絞台,一個執行人在他胸前掛了一塊黑牌,上麵寫著“國事犯”。一個政府官吏開始宣讀判決。判決宣讀完畢,執行人便將車爾尼雪夫斯基拉到豎枷前,把他的雙手套進鏈圈裏。就這樣,車爾尼雪夫斯基被縛在豎枷上約有一刻鍾之久,最後,執行人鬆開了鏈子把他拉到絞台中央,粗魯地取下他的帽子,強迫他跪下,於是拿起一把大刀在他的頭頂上折斷。一個姑娘將一束花擲到絞台上去。她立刻被捕了。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拉上馬車,重又關回彼得保羅要塞。這對他的人身汙辱和侵犯,對他精神的沉重打擊,是無法承受之重。所以立刻引起全國民眾的抗議和憤怒。

事件發生不久,他被放逐到西伯利亞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維留依斯克,又熬過漫長的21個春秋。由於多年的監禁,他的身體已瘦骨如柴,羼弱不堪,經過努力才獲準回到俄羅斯。但他最後也沒有妥協。臨終之前,好不容易才回到家鄉薩拉托夫,四個月以後,殫精力竭的車翁,溘然長逝。一代巨人就這樣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時光如斯,故人已去。如今,我們依然可以窺得彼得保羅要塞監獄的全貌。一個個厚重的土牆、狹窄的房間以及它特有的壓抑氣氛。我們可以感受到當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在這裏所經受的命運,從外牆和內牆之間,可以看見涅瓦河的一角,可以感受到高牆外麵世界生命的奔流不息。這應是有意的設計,你看看吧,你感受吧,沒有了你的現實世界依然如故!你的所謂信仰和使命是多麼渺小,它們有什麼意義呢?

200年後,沙皇和他的製度已變成一抔黃土,盡落塵埃。車爾尼雪夫斯基,也帶著他的思想,去了另一個世界。我突然在想,當這些製度的桎梏已經失去了意義和價值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了思想?如今的俄羅斯人,他們誰在思考,誰在“生產著”思想?當自由被囚禁的時候,歌頌自由就是思想;當生命失去了存在的證明的時候,有死亡來證明它,就是思想,但是,當自由和生命成為奢侈的年代,哪裏是思想的家園?也許,缺少了苦難,思想就成為無源之水了;也許,思想必須擁有苦難——它們是孿生姐妹,彼此不可以分離。也許,當下的自由和生命的奢侈,以及物質的富有,是另一種囚禁,是換取了思想的犧牲而來的囚禁。

沉重的思考總是艱難的,隻有彼得保羅要塞上空金黃色的塔尖在閃著神秘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