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圳的產學研合作:曆史經驗與現狀思考(1 / 3)

深圳的產學研合作:曆史經驗與現狀思考

創新管理

作者:曾國屏 王路昊 楊君遊 馬輝

摘要:產學研合作,一直是我國科技體製改革的重要主題,是實現協同創新、創新驅動的一個核心問題。從“科技沙漠”到“創新綠洲”,深圳三十年間產學研合作的曆史,值得深化認識;更要去發現問題進而進一步改善。本研究旨在通過回溯和考察深圳產學研合作的曆史、現狀和問題,對如何進一步改進、完善進行若幹對策思考。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技術成果轉化;科技工業園;深圳虛擬大學園;深圳大學城

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編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6.001

深圳三十年間從“科技沙漠”成為了以“四個90%”[1}著稱的“科技綠洲”,此過程中凝聚著深圳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產學研合作的探索,聚集創新要素、創新創業結出的碩果。本研究旨在通過回溯和考察深圳產學研合作的曆史、現狀和問題,對如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進行若幹對策思考。

1 深圳的產學研合作發展曆程和經驗

三十年來,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在高校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的探索中,從開始創辦大學、最早的科技工業園,到最早的專職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再到最早的虛擬大學組織,直到新近建立的一係列產學研聯盟、新型科研機構以及特色學院的興起,深圳一直處於高校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改革和試驗的實踐前沿。在探索產學研結合中,取得了一係列的驕人成績,支撐起深圳脫胎於引進吸收創新,發展於消化再創新和集成創新,才有了今日的追求更多原始創新、更前沿的引進和更高級的集成創新的走向全麵自主創新模式之路

1.1 1980年代:深圳大學、深圳科技工業園

深圳較早意識到高校對於整個地區創新的重要價值和意義;1983年,深圳市政府便創辦了深圳大學。深圳大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厚積薄發、經世致用”的辦學理念,以及培養“素質好、基礎好、上手快、轉型快的事業骨幹和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的辦學目的,加上地處高新區的地理優勢,使得深圳大學比一般內地的高校與市場的接軌更加便捷。深大的許多教授也有著在企業中工作(又以企業中的工程師的類型居多)或者是個人創業的經驗,因而他們自發地從事技術轉化活動,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也相對更加密切。然而,有關數據表明,大量的技術轉化工作實際上是在私下完成了對接。目前,深圳正在製定《深圳市技術轉移條例》,希望隨著“條例”的出台,這種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深圳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於1985年7月共同創建“深圳科技工業園”,以促進產學研合作機製在深圳的紮根。它被譽為是我國大陸地區創辦的第一個科技工業園,今天講到深圳高新區的創立時也會追溯到這裏。由於在探索初期,受製於固有體製和思路的有關各方尚未找到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現實路徑,“深圳科技工業園”本身的發展並不順利[2]。但是,這項開創性的工作,為科技工業園的探索及後來高新區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1.2 1990年代:中開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清華研究院和虛擬大學園

1990年代,是深圳市的自主創新發端的年代。隨著高新區的建立(1991年),企業研發實驗室的興起[3]以及科技金融體係的初步形成[4],尤其是新舊“22條”[5]的頒布,將深圳推進成為了一座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之城。

其間,許多內地高校師生到深圳創新創業,不少大學師生在這裏展開了拳腳,大學科研成果在這裏找到市場,為深圳高科技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深圳市政府更從戰略高度自覺地意識到,高校人才和成果、產學研結合對於推動深圳高技術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1991年,深圳市政府與科技部合作成立了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宗旨的中國科技開發院。旨在聯合有關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搭建各類技術研發轉移平台,以國家和地方政府科技部門的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成果作為主要項目源,運用市場機製將高新技術成果與資金、人才、管理、市場等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為我國技術成果轉移和產業化探索一條新路子。由於種種原因,中開院並沒有太多成功的技術成果轉化案例,最為著名的“地效飛行器”項目也未獲成功。但是,這畢竟是又一次產生了重要影響的產學研結合的嚐試。目前的開發院也轉型成為了孵化器組織。

1992年8月,在深圳科學館開展了全國首次的“科技成果拍賣會”。著力從全國各地引入科技成果到深圳來落地,這在當時,也是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的探索中的新嚐試。

1993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這所全日製普通高校,很快發展成為了全國職業技術學院中的翹楚。目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技術轉化活動是相當活躍的。其主要的課題和項目經費都是來源於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橫向課題的比例達到了65%,縱向課題則為35%。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技術轉化和產學研結合,主要在技術工藝和流程的改造,以及技術轉包服務的承接諸方麵,而麵對深圳急需的技術轉化的高端輸入方麵,則並非其主要的優勢和特長。

到了1996年,經過各方的努力,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深清院”)在深圳成立。市校雙方最初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深清院的主要功能是“培訓幹部”和“科技成果轉化”。深清院在後來的實踐探索過程中,在“培訓”和成果轉化方麵做出了許多驕人的成績,並建立起了一套“四不像”[6]的製度理念,開啟“科技+產業+資本”“三位體”(乃至加上“教育(培訓)的”“四位體”)以及深圳新型科技機構興起的帷幕[7]。值得指出的是,深清院更多的貢獻卻並非是將清華大學的技術成果搬到深圳來轉化,而在於充分借助和發揮了自己在挑選、孵化和培育潛力技術和企業方麵的卓越科技能力,孵化了一批優異的高技術企業[8]。

受深清院藍本、思路和成功的鼓舞,深圳後來又成立了與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合辦的深港產學研基地和以哈工大為主體的國際技術創新研究院(現已重組為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直至後來發展起來虛擬大學園。正如調研采訪所表明的,這些後起的研究院都承認自己或多或少在效仿深清院的模式。

1999年建立虛擬大學園(以後簡稱“虛大”)是一個更為大膽的創舉,按照“一園多校、市校共建”的模式,22所大學的校旗開始飄揚在深圳高新區上空。入住虛大的各大學采取“三個代表”的管理模式:法人代表,一般由校長擔任;首席代表,一般由學校的科技處處長擔任;駐深代表,負責落地的運作。虛大的建立,獲得了國家和廣東省的認可,2003年8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2003年10月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2004年5月被廣東省科技廳認定為“廣東科技人才基地”;2006年7月被人事部認定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07年被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

虛大建立(包括深清院等)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建立起一種中介性的關係,實現高校成果在深圳的有效轉化。比如,虛擬大學園每年提供1500萬的資金用於環境建設、企業孵化的支持以及實驗室的建設。一所實驗室的建設能夠得到50-100萬的資金支持。虛擬大學園的管理機構主要通過搭建平台,提供產業對接和溝通等方式,幫助院校與企業之間進行溝通。其中的許多產業對接會,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專家發布技術,二是企業發布技術難題。又比如,虛大的孵化器建設,同樣是旨在通過孵化器引入各院校的技術成果落地。初期,虛大要求入園企業必須與園區院校有股權關係,後來確定為股權比例不低於25%。後來虛大又采取了與院校共建孵化器的模式,進行孵化活動,2002年和中國科技大學共建了孵化器。2010年,又與華中科技大學合建孵化器基地。

發展至今,深清院、深港產學研基地等成為了虛大的明星。目前,六所香港大學產學研基地和武漢大學深圳研究院等一批新的產學研基地建立起來;一些新的亮點正在出現,例如,西北工業大學研究院是最早落戶虛大的國內知名高校之一,2009年,深圳市與西工大共同舉行西工大無人機民用項目落戶深圳簽約儀式暨無人機工程中心在虛擬大學城揭牌儀式;2012年,“國產無人機從深圳飛向世界”[9]。但是,許多院校來到深圳後都是依靠著培訓起家,時至今日,培訓依然是多數院校深圳研究院的核心業務,有些研究院麵臨著生存的困難,有些研究院則致力與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去了。總的說來,虛大成立以來,成績顯著,到2011年已經吸引了53家國內外知名大學進駐;但是也必須看到,真正在產學研方麵實現了有效轉化的高校寥寥可數,由於過於“虛擬”而在企業中獲得認可還相當有限。

1.3 新世紀:深港創新圈,大學城、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新型科研機構

進入21世紀,虛大加大了深港合作和國際化的步伐。2007年“深港創新圈”正式啟動,《深港創新圈三年行動計劃(2009-2011)年》圓滿完成,8個創新基地、12個服務平台、4個重大專項建設順利。到2012年還有外國院校6所入駐,但是它們與深圳的合作還較為鬆散。

虛大正成為深港科技聯合創新的大舞台,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六所高校在深圳都有產學研基地,有一些項目被放到了深圳進行轉化。在深圳建立產學研基地後,其產學研結合和技術轉移都有所增加。到2012年,虛大已促成深港科技合作29項,培養人才5508人次,其中博士81人,碩士1428人,學士908人,定單培訓824人;在深設立科研機構9家,注冊企業16家。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已經引進了3個院士,一家幻音科技已經在香港上市,其機械實驗室與產業界聯係較多、與台灣企業、荷蘭的飛利浦等企業都有合作,未來還會陸續引入4個實驗室[10]。

深圳新世紀的又一重要舉措是興辦深圳大學城。深圳再次花大力氣,請來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三所全國頂尖高校到深圳開辦研究生院,以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進一步解決深圳缺乏技術創新源頭和培養人才的問題。短短幾年,大學城各個研究生院得到迅速成長,在國際化、開放型、研究型高等教育體製機製改革方麵做出有益探索,成功摸索出來高校與政府、科研單位、企業進行人才和科技合作的新途徑,已成為推動深圳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深圳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幾年,諸如中科院先進院、華大基因和光啟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機構的興起,再次給深圳的技術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批新型科研機構,具有站在科技最前沿,國際化程度高,發展極其迅速的特點。例如光啟理工高等研究院,到2012年7月,光啟研究院已經擁有1700多件底層技術專利和應用專利,占全球超材料相關專利的85%以上,首條超材料生產線正式投產,為我國在超材料領域占據創新產業鏈上遊優勢、取得超材料產業化的主動權做出了重要貢獻[11]。又如,中科研先進院,不僅在科研和產業化上邁開了大步伐,2012年8月30日,它作為依托並聯合香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共同建設的深圳先進技術學院正式揭牌成立,並與多所國內外大學簽訂了合作辦學和人才培養協議,擁有碩士、博士、博士後完整的培養體係,致力於種好“特色學院”的試驗田、建設國際一流的理工學院。一批特色學院的籌辦,將使得深圳未來在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和科研資源,這將打開產學研結合的新局麵[12]。

1.4 深圳產學研合作的特色

回顧深圳前三十年促進科技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曆程,無論是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的興起,還是產學研創新資源的聚集,都體現出來鮮明的特色。

這就是:堅持了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和決定性作用,堅持了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主體的基本取向,並通過政府“有形之手”推動製度創新,開放型創新得以吸引和聚集了來自國內的科技成果和創新資源,產學研合作,成就了從“科技沙漠”到以“四個90%”著稱的“創新綠洲”。

在這個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

1)成果來源以外地高校為主,轉化路徑以合作開發為主,本地的再度開發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地高校逐步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轉化主體為企業,成果選擇以市場為主,形成了市場導向的產學研結合;

3)創新轉化的“要素聚集”、“中介聯係”、“孵化器”、“風險投資”、“政策製度”等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環境建設中,政府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總之,這是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之間相得益彰、共同推動的結果。今天的深圳,已經逐漸形成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資介緊密結合的區域創新體係,並在走向更高級階段。產業方麵,深圳一直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高地。學研方麵,高等教育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從1983年創辦深圳大學,到2012年南方科技大學舉行了正式開學典禮,據統計,到2012年深圳已擁有全年普通高等學校10所,招生2.58萬人,畢業生1.83萬人,在校學生7.56萬人[13];總體上已逐步形成了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四個層次,基本具備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層次結構;並興起了一批新興科研機構以及正在興建特色學院。資本方麵,深圳聚集了大批活躍的風險投資機構。科技投入和產出方麵,深圳處於全國前列。中介組織方麵,深圳還興辦了包括深圳軟件園、國家IC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創投廣場、國際科技商務平台、公司總裁俱樂部、生物孵化器;由清華、北大、哈工大、深圳虛大創辦的院校孵化器,以及留學生創業園等,從而構成了龐大的孵化器群,極大地改善了高新區的創新環境,有效促進了高新區創新集群的形成和整個深圳的現代產業的發展。

2 目前深圳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結合中的問題

“國內領先、國際差距”,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際先進城市,成為了探討目前深圳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完善產學研結合問題的大背景。[14]

按照科技部《創新城市評價結果》從2007—2010年連續四年發布的評價結果,深圳2007年、2008年名列第三,2009年、2010年上升至第二,創新總指數從2007年的38.86上升至2010年的50.23。這個評價指標由創新資源、創新投入、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創新產出以及創新效率等6個一級指標和30個二級指標組成,參評城市20個,包括4個直轄市、1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蘇州。由此可見,深圳已經在國內處於領先之列[15]。

在世界上最大的創新城市排行榜Innovation Cities Top 100 Index 2011中,將來自全球331個重要城市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1、樞紐型(NEXUS);2、中心型(HUB);3、節點型(NODE);4、有影響型(INFLUENCER);5、上升型(UPSTART)。深圳第一次作為評估對象在2009年,處於第4級“有影響型”。2010年深圳處於第3級“節點型”,落在前100名之外。2011年深圳處於第2級“中心型”[16],在全球331個重要城市排名中深圳排93名,進入了前100名之中。該年排名中,香港和上海處於第1級“樞紐型”,北京和深圳同處於第2級“中心型”。由此反映出,深圳距離國際先進城市還有較大差距。

2.1 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的創新資源還不協調

“四個90%”、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係,是深圳的成功和特色。但是,這背後也隱藏著深圳科技創新生態中的一種不協調現象。產學研的協調不僅是機製體製問題,也是資源配置問題,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企業大體上是承擔整個R&D投入和執行的70%左右,研發資源投入和執行的90%由企業來承擔對於企業的壓力過大[17]:在承擔研發投入和執行的責任上,深圳企業負責過重;換言之,深圳的R&D投入和執行上來源過於單一,其他的投入主體尚未到位。

這種產學研創新資源配置失調的狀況,凸顯出高校院所的短板是不利於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企業有企業的責任,基礎性、前瞻性、公共平台性的研發投入和執行,高校院所理應承擔更大的責任。深圳在國內和國際的地位處於不斷上升的趨勢,這值得驕傲。但是,克服高校院所方麵資源匱乏的短板,解決企業、高校和公共科研機構之間的協調發展,仍然是擺在深圳科技創新發展上的一大障礙。

畢竟,核心科技成果是難以購買獲得的,創造和利用前沿科技知識和成果的能力、可持續創新發展的能力,更是需要自身努力才可能具備的。因此,深圳要不斷推進其國內和國際的地位,必須在麵向未來的戰略中進一步促進高校院所的科技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將產學研結合推向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