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到海邊撿貝殼。沙灘上有一些貝殼,但大多不好看,如同平凡的日子平淡無奇。同去的人很泄氣,我卻撿個不停,大家就笑話我是個撿破爛的,就那貝殼,誰稀罕啊。我還不時扒開沙堆尋找,大多的時候是白費力氣,偶爾也有收獲,撿到美麗的貝殼,引來同行人羨慕的眼光。回去之後,把那些看似平淡的貝殼挑選好的,用水泥漿粘起來,竟有種全然不同的感覺,產生另外一種韻味,讓同去的人忍不住讚歎看似平凡的貝殼經過加工竟能有如此的變化。

我寫小小說是在20世紀90年代,剛開始寫了幾個,竟然都發了,首次發表我作品的正式文學刊物是《廈門文學》,沒想到一發表就被《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選載,還入選好幾個選集。這讓我寫小小說的勁頭空前高漲,寫個不停,以為隨便把生活中的某種現象簡單描摹一番就是小小說,奇怪的是卻沒有想象中的佳作連連的情況,才真正理解了小小說前輩許行說的“好作品不是想寫就寫得出來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知道了小小說並非因為它的短小就好寫,因為“短小”是跟“精悍”相連的,容不得半句廢話、閑筆。後來想想,寫小小說其實也跟撿貝殼一樣,不能一哄而上,要有所選擇,還要加進自己的思想進行加工,才會產生與個體貝殼不同的韻味,給人美的享受,心靈的啟迪、震撼和閱讀衝擊力,否則僅憑對生活簡單的描述和複製,是無法吸引目光的。

寫小小說更多的時候是要對生活進行思考、挖掘。就像美麗的貝殼有時候被沙子掩埋了,但並不意味著它的不存在,要善於發現。“生活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表麵,要透過現象找到實質的東西,寫出來的文章才抓人。要有悠著點的心態,別一口想吃成個胖子。感悟到這些後,寫稿時我就放緩了節奏,想到可寫的東西也不匆匆忙忙動筆了,而是放在腦裏發酵,雖然有時寫出來的時候跟開始所想的相去甚遠,麵目全非,但效果好多了。因此寫小小說的過程其實是對生活的提煉、重新組合排列的過程。

粘貝殼時,開始的時候我想大老遠的背回來,應該每一個都用上,但發覺效果不好。後來想想,有的就忍痛割愛了,或者左右擺弄,換個位置內涵就出來了。寫小小說也一樣,要懂得舍棄,該不要的就不要,別什麼東西都要往裏裝,還要考慮角度、結構、繁簡、空白,方方麵麵的挺多。當然其中有的是跟著感覺走,並沒有太多刻意的成分,而這就需要生活和知識的積累了。

寫一點自己在寫小小說過程中的感悟,權當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