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第一言論
作者:儲建國
筆者近期受全美亞洲研究中心的邀請,赴美與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國會等政府機構的官員以及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布魯金斯學會等智庫研究者們進行了交流。期間,這些官員和研究者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是:中國是否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中國的年輕人對自己國家的前途有什麼看法?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到改革開放的原點,解讀“鄧小平時代”的要義。
鄧小平時代是產生中國奇跡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核心奧秘是什麼呢?這還需要從鄧小平本人的論述中去找。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說過一句話:“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不隻是當前,恐怕今後長期的工作重點都要放在經濟工作上麵。”此後的幾十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曆屆黨代會不斷強調的最核心的論斷,其他的表述都從這個論斷延伸開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以來,試圖下大力氣解決經濟建設以外的問題,但仍然小心翼翼地防止讓人產生偏離這個中心的想法。因此,《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全麵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段表述明確了社會政治領域的改革仍然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解決經濟建設過程中產生和積累的社會政治問題。
馬克思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李澤厚把它概括為“吃飯哲學”。
為什麼中國人容易接受馬克思的這種思想呢?除了常識的合理性之外,還有深厚的文化根源。這個根源要追溯到孔子關於政治的理解。冉有跟隨孔子到衛國去,有過一段對話。“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段話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價值排序:“生存第一,富裕第二,教化第三”。麵對眾多民眾,治理者頭腦中最應該想什麼呢?那就是同樣深入到曆代官員以及當前黨政幹部內心中的一種觀念:“為官一任,造富一方。”
因此,在鄧小平的頭腦中,在中國黨政幹部的頭腦中,孔子和馬克思“相遇”在一起,出現了化學反應,生產了高度共識性的政治觀念:那就是要把經濟搞上去,讓人民都富裕起來。這種想法在中國常態的政治語境中具有非常高的道義地位。
鄧小平既要反對“左”,又要防止“右”的想法源於他常態的思想直感,並沒有經過複雜的理論推導。在鄧小平看來,無論是“左”的過激行為,還是“右”的自由民主,如果偏離了人們“吃飯穿衣”的道理,那麼它們在中國就是不合適的,它們自身就需要調整,而不是通過它們來啟蒙中國人。
隻有生存下來,活得更好一點之後,大多數人才能追求其他的價值。盡管少數人認為維護內心中的某種價值更為重要,但政治從根本上說是要滿足大多數人現實願望的。大多數人的現實願望是什麼?這是政治家不得不考慮的事情。
中國政治家需要深入到現實人民的心中去,了解他們現在實實在在的需求。實際上也就是要“接地氣”。“接地氣”首先是要知民心,知道一個個活生生的中國人心中之所想、之所要、之所求。也正是因為這種接地氣,所以我們需要準確判斷當前的中國處於大時代的什麼位置,不受“開創新時代”等溢美之詞的忽悠,仍然下大氣力切實地解決經濟建設中存在和引發的問題。
(作者為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