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教子,既重視孩子學習知識,更重視幫助他們正心。
一天,在大殿上,太子、諸王靜候一旁,朱元璋嚴肅地訓誡他們說:“你們知道‘進德修業’的道理嗎,古代的君子,德充於內,又表現在外,所以器識高明,善道日多,惡行邪僻都退避三舍。自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賢者集攏你的周圍,不肖者遠避。能進德修業,則天下國家未有不治,不然就沒有不失敗的。”勉勵諸子德才俱進,為日後治理國家奠定基礎。
為了達到使諸子“進德修業”的目的,朱元璋還親自為孩子的老師們製定了對孩子的教育方針。他說:“好師傅要做出榜樣來,因材施教,培養人才。我的孩子們是要治理國事的,諸功臣子弟也要當官管事。教的法子,最重要的是正心,正了心,什麼事都可辦好;正不了心,各種私欲便乘虛而入,很要不得。你們須以實學教導,不要學一般文士,隻是背誦辭章,毫無好處。”
根據這一方針,開國以後,朱元璋除在宮中建大本堂,收存古今圖籍,聘請各地名儒,以儒家典籍教育諸子外,還精心挑選了一批有封建德行的士人,充當太子賓客和太子逾德,對諸子進行嚴格的,係統的封建“德行”教育,尤其注意發揮師保們的作用。基於“連抱之木,必以授良匠;萬金之璧,不以付拙工”的思想,洪武元年(1368)立皇太子後,他便委開國重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分別兼任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讓他們“以道德輔導太子”,“規誨過失”,使太子有長足進步。特別是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對於太子的“德行”修養影響最大。
朱元璋還命令臣下將古人行孝和他自己艱苦創業的事跡繪成圖書,給諸子觀閱。並且對兒子們說:“我本是農家出身,祖父輩俱是長者,積德養善,以至蔭及於我。現在繪成這個東西,要使後代子孫們知道創業的艱難,不敢以富貴自矜。”
他不僅要子孫們懂得創業艱苦,而且在思想行為上要求他們“戒驕侈”,“恤民情”,“用仁義”,“安養百家”,以便守業。而“戒驕侈”,就應該表現在“恤民”上。他指出元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元朝末年,君臣荒淫,苛刻百姓,引起了農民起義。所以,他經常向諸子灌輸“戒驕侈”和“恤民”的思想。他對太子說:“你了解農家的辛勞嗎?農家勤四體,種五穀,身不離田間,手不釋犁杖,一年到頭勤勤懇懇,不得休息,而國家經費都由之負擔。所以,要使你明白,常想到農家的辛勞,取之有製,用之有節,使之不至於饑荒,才盡到為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