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抱打不平(一)(1 / 2)

有一天我在百度楊廣時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文章如下:

同誌們,最近我越想越氣憤,為我們的楊廣不值呀。他是個有作為的皇帝,卻被人這麼說。我們一同聯合起來為廣翻冤吧。人多力量大。最好集體致名給研究隋唐的曆史家們!

為廣翻冤,為廣翻冤,為廣翻冤,為廣翻冤。

特此獻上一首廣的詩表達現在我的心情以及廣的心情。

野望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

一望黯消魂。

文章讓我想起兩百多年前的清朝三朝大臣阮元,他在挑燈閱讀時,從那曆代史官的塗改和粉飾中仿佛明白了什麼,於是衝動的冒著大雪去尋找楊廣荒蕪已久的墓址,重新立上那早已不見墓碑。於是我衝動了,也許不能為這個在曆史的長河中沉睡了千年的真正楊廣平反,但我真的衝動了。

楊廣(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後的次子,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開通永濟渠、通濟渠,加修邗溝、江南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城,開創科舉製度,親征吐穀渾,三征高句麗,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叛亂的部下縊殺。《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楊廣死後,其孫楊侗諡其為世祖明皇帝,農民義軍領袖夏王竇建德諡其為閔皇帝,曾經的隋臣後來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諡其為煬帝,這也就是楊廣被稱為隋煬帝的來由。因為李淵建立的唐延續了幾百年,所以他對楊廣的評價成為以主流並成為曆史。今天的我們知道楊廣沒有了他的豐功偉績隻有他所謂的荒淫無道;看書籍看電視看電影沒有不是他奢侈好色、信任奸臣、不務國政的香豔形象。這些的形象在我們的腦海裏沉澱並成為一種定性的思維一楊廣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人。而這些楊廣的曆史書籍形象是我們根據曆史的記載來描繪的,更重要的是這些曆史的記載是取代隋朝的唐朝來編寫的。這就是楊廣的不幸,因為從唐朝那個被稱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李世民開始,曆代的統治者開始插手曆史書籍的編寫。從那個自私的開端之後,曆史的記載就成為了成功者文功武治的鬥豔場,失敗者遺臭萬年的十八層地獄。

每當我在看寫關於隋朝曆史的書籍或者看像《隋唐英雄傳》的有關隋朝的電視劇時,我不由地在想如果唐朝的建立者不是曾經也在楊廣的朝堂上向楊廣高呼“吾皇英明”的臣子時,唐朝的史官會不會對那段隋朝輝煌的曆史公平一點呢,會不會對那個為曆史為後人留下不可磨滅貢獻的楊廣寬容一點呢,會不會給予楊廣更多的同情少一點落井下石呢?可是曆史留給我的就是這樣的現實,不可能因為我的假設而有所改變,曆史就是曆史,曆史僅僅是曆史。其實我想唐初那些為皇家編寫曆史的史官比我更無奈更痛苦吧,頭頂頂著前人的“秉筆直書”的偉大宗旨,心裏藏負著“為史執筆”的崇高夢想。到頭來卻隻能在別人的監管下編寫著曆史。僅僅是因為他們趕上了一個奇跡的時刻,他們的史官隊伍裏正式地加人了一個新人—他們至高無上的皇帝。史官從此真正變成了禦用文人,沒有了史官的獨立性與史官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