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就治霾而治霾,百分之一百搞不好”
中國新聞周刊:也就是說,要解決環境問題,就要改變現在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沙祖康:可持續發展,要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對中國來說,首先要經濟發展,沒有經濟發展就沒有資金搞社會發展,也沒有資金搞環境治理。根據聯合國的標準界定,中國有1.28億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如果按每天兩美金的收入算的話,中國還有兩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不發展經濟,就不能解決貧困問題,就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環境保護也會不可持續。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給發展中國家一個適應的時間。發達國家在二三百年的工業發展過程中破壞了環境。現在發展中國家要發展,要發展就需要能源與資源,需要排放,排放就需要空間,但現在留給發展中國家的排放空間已經沒有了。
中國新聞周刊:也就是說,環境問題不單單是個環境問題,它同時還要兼顧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沙祖康:光就治霾而治霾,百分之一百搞不好。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光要治霾很容易,民眾停止開車,人人騎自行車上班,工廠關閉三分之一,霧霾肯定會大大緩解。但由此會產生許多其他的問題,比如失業問題。所以環境問題是個需要統籌考慮的問題。回到原始社會,就不會有環境問題。
除了戰略層麵的考慮,從戰術層麵講,破解霧霾還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融資問題,治霾需要很多的資金,錢從哪裏來?二是技術問題,治霾還需要克服很多技術難題;三是能力問題。有了錢,有了技術,還要有人來操作。
中國新聞周刊: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有人認為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也有人認為應該以市場為主導。
沙祖康:治理霧霾政府還是主導,這不是我說的,是聯合國一致同意的。企業主導,政府一個政策下來不許幹就完蛋了。政府主導的意思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良好的環境就是要有法律,要有政策,要有計劃,要有導向性。在這個環境下,再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調動各方麵的積極力量。
中國新聞周刊:治理霧霾,長期以來有一個跨界難題。不僅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存在問題,政府與民間的合作也有問題。你覺得主要的問題在哪裏?
沙祖康:北京5月9日的一個沙龍,提出了“跨界創新”治理霧霾的思路,我覺得這是一個創新。治理霧霾需要上中下遊的合作,但要落到實處,還需要很多觀念上的突破。
中國新聞周刊:你去過很多國家,有些國家也有霧霾,從霧霾的治理角度看,你認為中國可以從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沙祖康:我43年外交生涯,去過158個國家。為了籌備可持續發展峰會,我跟很多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都有過溝通。我覺得像中國這樣重視環境問題的國家很少。中國的周邊國家,你一個一個算,俄羅斯、蒙古、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有我們重視嗎?沒有。我這不是吹捧,是事實。
為什麼重視?因為我們沒有退路了。霧霾問題,沒有國家像我們這樣嚴重。事情壞透了就沒有退路了。所以今天給我這麼一個啟示,如果說霧霾我們世界第一,那我們重視、處理、解決霧霾的決心和意誌也是世界第一。
(實習生王紫惠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