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有一次李調元從四川去廣州主考,途經三峽而到洞庭。湖南巡撫宴請他,許多文人墨客聞之,紛紛前來,在洞庭湖畔為他設宴接風。席間,有位侯補道,自恃學識淵博,想當眾試試他的才華,提出與李調元對對助興。侯補道擬出半邊上聯,聯雲:“洞庭湖八百裏,波滾滾,浪滔滔,大宗師從何而來?”請李應對下聯。眾人一聽,認為此聯很有地方特色,且寓有詼謔之意,應對難度極大。李調元心裏明白:對方是在為難自己。但他不甘示弱,略加沉思,則對曰:“巫山峽十二峰,雲靄靄,霧騰騰,本主考自天而降!”大家聽後,認為對得極妥,而且有壓倒出聯之勢,無不佩服。
侯補道頓時臉色難看,但他怎肯輸。繼而,他又擬出一聯,請李調元應對。聯雲:“四維羅,夕夕多,羅漢請觀音,客少主人多。”這上聯出得刁鑽、古怪,多處采用合字;含意刻薄,並有針砭之意。李調元微微一笑,針鋒相對對道:“弓長張,隻隻雙,張生戲紅娘,男單女成雙。”下聯對得如此得體,環環相扣,侯補道羞得無地自容;席上眾客震驚,一時寂然,巡撫也暗暗地責怪侯補道多此一舉。
【賞析】合字巧妙,才思敏捷;調元才華,何等卓絕。不足之處,個別平仄失調。
趵突泉嘯八聲,石上四聲,
石下四聲,聲繞一池春水;
寒山鍾鳴十響,寺內五響,
寺外五響,響傳百裏客船。
【典故】嵌入數字聯語,多種多樣,以上為除法對聯。
【賞析】此聯構思奇罕,用詞響亮。上下聯全用數字除法,但用得不凡;可謂文因數奇,數襯文妙。
黑白難分,教我怎知南北?
青黃不接,向你借點東西!
【典故】過去,有一天晚上,烏雲密布,有個愛作對聯的人,在家裏。忽然想出半邊上聯,便喃喃地念起來:“黑白難分,教我怎知南北?”這時,鄰居有個窮秀才,應聲推門而入,接道:“青黃不接,向你借點東西!”主人道:“你對出我的上聯,借東西好商量!”秀才抬頭望望對方,微微一笑:“我剛才進門的那句話,不正好是下聯麼!”主人一想,拍手稱讚。
【賞析】應對極快、極巧,令人歎服。“青黃”對“黑白”、“東西”對“南北”,工極巧極。“東西”語意雙關,幽默風趣。
牽牛喝水嘴對嘴;
隔山講話音回音。
【典故】從前有位教師,每天早晚都喜歡在河邊散步吟詩;同時,有個牧童,也早晚都在河邊放牛。有一天,老師問牧童:“你天天放牛,能知牛一天長大多少嗎?”牧童一聽,認為老師故意難他;於是,牧童出一聯要老師應對。聯雲:“牽牛喝水嘴對嘴。”老師苦思苦想,無法對出,結果憂鬱而死。聽說,後來卻有人對出。聯曰:“隔山講話音回音。”
【賞析】語言通俗,合乎情理,也很風趣。
水底日為天上日;
眼中人是麵前人。
【典故】宋時寇準出句,楊大年應對。
【賞析】隨手拈來,事切實際。
赤麵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典故】荊門州當陽縣玉泉山關帝廟聯。
【賞析】此聯中,用“赤”、“青”立論,概括出關帝的秉直、威武和忠誠。同時,又用“赤”、“青”分別形成隔字落簾式。讀後,不僅欽佩關帝,而且也欽佩作者運筆之功力。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裏;
十裏運,九裏香,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隻二天,勝似一年。
【注釋】出處?押李戎翎對船夫聯。九裏香:一種木料名稱。李戎翎:生平不詳。
【典故】這副對聯隱藏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江西吉水有個狀元羅洪先好自詡學富五車。有一次和友人乘船遊覽九江,在船將到九江時,船夫竟然要羅狀元對對聯。羅洪先自以為聯中高手,不屑與船夫交談,待船夫對聯一出口,眾人麵麵相覷,無言以對。
四百餘年以後的一九五九年夏天,才被一位叫李戎翎的對出來了,他是聽到下列幾件事受到啟發後對出這副絕對的。一是在一九五九年六月,廣東佛山市一位老裝修工人,托人到十裏外的農村找一段“九裏香”的木料,兩天便就運到了。二是在一九四三年時,也有人曾找“九裏香”木料,花了一年時間才搞到手。兩相對比,李戎翎很有感觸,就對出了這“絕對”的下聯。
【賞析】這副對聯的上下聯分別敘述兩件平常之事。上聯是寫孤舟載客、水手揚帆到九江還差十裏路程,下聯寫輪船運“九裏香”木料的快速。可是作者在上聯中精巧有序地嵌入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個數字,下聯與上聯反序地嵌入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十個數字。這些數字,看起來好像簡單。它嵌入對聯後,便立即使整個聯語生動活潑起來,使描寫的事物明確清晰起來,使事物高度形象化。讀完聯語,仿佛看到孤舟載客和輪船運木的種種情景,這些數字的運用,使聯語生發出了奇特的藝術感染力,可收到異常特殊的藝術效果。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誌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勳。
【注釋】出處:佚名撰,成都武侯祠聯。七擒:七擒孟獲。劉備去世後,彝族首領孟獲與建寧豪強雍闓起兵反蜀。建興三年(二二五年),諸葛亮南征,曾對孟獲七擒七縱,使之心悅誠服,誓不複反(後仕蜀,為禦史中丞)。南渡:渡過滬水(金沙江)南征。六出:六出祁山(在甘肅省)。傳說諸葛亮曾六出祁山,北征曹魏。但據《三國誌·諸葛亮傳》,亮出兵代魏仗五次,而出祁山者僅兩次。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陝西歧山縣南斜穀日西側。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伐魏。出斜穀,駐軍屯田,相持百餘日後,病卒於此。十倍:《三國誌·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八陣:古代的八種兵陣。其名目不一。兩川:一曰“二川”。東川、西川的台稱。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劍南道置東川西川兩節度使,因有兩川之稱。
【賞析】本聯僅用五十二字,簡明扼要地評價了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光輝顯赫的一生。諸葛亮,東漢末年隱居於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自比管仲、樂毅,留心世事,時人稱之為“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乃得見之。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抗去曹操,統一中國的對策,即“隆中對”。他輔佐劉備取荊州,定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同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死後,他輔佐後主劉禪,以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整官製,修法度,誌複中原,多次率師北伐。建興十二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爭戰,病故於五丈原軍中,結束了輝煌的一生。
上聯第一句,以“謹慎”二字點出了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征。這“謹慎”二字.看似平常,其實非同小可。諸葛亮自己認為:劉備臨終之時,之所以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就是因為“先帝知臣謹慎”。
諸葛亮審時度勢、決事用人,他的足智多謀,甚至“料事如神”,是與他的細心謹慎、思維周密分不開的。上聯第二、三句,作者以兩個短小對仗的排比句,概括了諸葛亮的兩大重要業績。他率兵南渡滬水,“七擒孟獲”,不但從軍事上,並且從人心上征服了西南地區的敵對勢力,從而化幹戈為玉帛,有效地改善了同西南各民族間的關係。他率兵北駐漢中,“六出祁山”,屢次伐魏,以求“北定中原”。接著,作者用“何期”二字,將筆鋒一轉,道出了諸葛亮病逝沙場的憾事。這一句充滿了感情色彩,似哭、似吼,惋惜、意外、悲愴、崇敬之情躍然紙上,極富感染力,讀來催人淚下。
最後一句,作者以“九代”這一虛指的數量詞開頭,指出,諸葛亮雖已去世,可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其未竟事業,後繼有人。下聯從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寫起,進而歌頌了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相信他“必能安國,終定大事”,不僅托他輔佐後主,還請他必要時取而代之。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深造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患感激”。這下聯首句所說正是此事。
第二句寫諸葛亮長於巧思,智慧過人。他不僅革新了連弩,發明了木牛流馬,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接著是寫諸葛亮輔佐後主當政期間的輝煌業績。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龍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民族的關係,使當地經濟、文化得以發展,人民受益。最後作者以謳歌諸葛亮善結統一戰線,從而三分天下的豐功偉績結束全聯。
作者高屋建瓴,飽蘸濃墨,選擇諸葛亮生平中的典型事跡及重大特征,從大處落筆,一氣嗬成,把諸葛亮的曆史功勳及其深遠影響寫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
口十心思,思義思母思妻子;
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注釋】出處:紀昀對乾隆聯。妻子:妻和子女。紀昀:見“客上天然居”聯注。
這是一首台字聯,上聯以“思”為題,“口十心”思也。下聯以“謝”為題,“言身寸”謝也。全聯雖淺顯明白,妙趣橫生。
【典故】紀曉嵐中進士之後,被朝廷委派為侍讀學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陪皇帝讀書的人”。每天紀曉嵐給皇帝講書、侍讀。幾乎不能離皇宮一步。生活很是單調無聊,而且,“伴君若伴虎”,稍有疏忽,就會惹上殺身之禍。為此,他心中悶悶不樂,情緒悒鬱,非常渴望回故鄉去走走,看望家中父母妻兒。天長日久,乾隆皇帝覺察出紀曉嵐的心事。可又因他才學超群,而不忍責怪他。一日閑暇,乾隆言道:“紀愛卿,朕看近日麵色不佳,想必是心中有事。朕有一聯,你看說得如何?”說完就吟出這副對聯的上聯。紀曉嵐聽後,不禁吃驚,連忙跪倒:“萬歲明察秋毫,臣如蒙聖上恩準回鄉省視,臣將沒齒不忘。”說罷,邊叩頭邊吟出下聯。上下聯對得十分巧妙,並且還將臣子對皇帝的虔敬之情委婉地表達了出來。乾隆大喜,當場恩準他回去省視。
【賞析】紀昀聰慧過人,善體察上意,應聯妙思奇想,令人稱絕。
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注釋】出處:解縉對絕對。丫頭:這裏是指女孩子。劉禹錫《寄贈小樊》詩:“花麵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鹹:指鹽味的鹹淡。嫌:厭惡,不滿意。打桐子:桐子可以榨桐油,打桐子即是采桐油樹種子。解縉:見“二猿斷木深山中”聯注。
【典故】這副對聯寫的是一件生活小事。相傳因為解縉才氣橫溢,名氣很大。有一次解縉去一戶人家裏做客,主人想當麵試才。恰巧主人家有兩個丫頭正在啃板鴨頭,一個說鹹,一個說不鹹。主人觸景生情而出了“丫頭啃鴨頭,鴨頭鹹,丫頭嫌”這樣一“怪”聯請解縉應對。解縉聽後頗費思量,正在犯難之時,突然見主人家院裏有兒童用竹竿敲打桐子樹上的桐子,文思敏捷的解縉受到啟發,速速對出下聯雲:“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這副對聯堪絕對,主要是因為它的寫作技巧十分新奇。上聯中的“丫”與“鴨”、“鹹”與“嫌”均為同音異義字,而且聯中重複出現四個“頭”字,一般人是無法對出來的。解縉是一代文學大師,他的下聯“童”與“桐”、“落”與“樂”同樣是同音異義字,而且聯中同樣出現四個相同的“子”字,對得恰如其分。
【賞析】這副對聯出個上聯決非信手拈來,答個下聯更非易事。但是一旦擬製出來,是十分逗人喜愛的,它常被人們用來試智、逗趣、娛樂。所以這種通俗生動、別出心裁、富於趣味性的聯語在民間流傳甚廣,是擁有不少讀者的。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注釋】出處:金聖歎撰。天上月圓,人間月半:農曆每月的十五這一天稱為月半,這一天正好是天上月亮複圓之間,曆法上稱為“月望”。年尾:年終,每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金聖歎(一六○八~一六六一):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一說本姓張,吳縣(今屬江蘇)人,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少有才名,喜批書,曾經以《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與《西廂》合稱為“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又能詩,有《沉吟樓詩選》。他還擅長對聯,傳說本聯是他苦思幾個月後才作出來的。
據說某年中秋之夜,金聖歎對酒賞月,忽然有了興致,得出了“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這一上聯,可是苦思良久,仍然無法對出下聯來。直到大年之夜,有人來問他日子,他猛然想起,今夜已是年尾、明日該是一年的開頭了,從中得到啟示,終於對出了下聯。
【賞析】本聯是一副顯智的巧趣聯。它以自然現象與日常生活、曆法知識為題材,巧妙地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顯示作者駕馭文字的技巧智慧。在思想內容上雖沒有什麼,但其對聯技巧讓人耳目一新。
上聯說農曆每月的月半(十五日)這一天正是天上月亮複圓的時候,月複一月,月月如此;下聯則說每年的年尾之後總是接新年的年頭,周而複始,永無窮盡。這些自然現象同社會常識用對聯的方式組織到一起,道出了一種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別有一番情趣。
作為技巧妙趣聯,本聯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在文字上巧下功夫,獨具特色。全聯采用長聯常用的扇對形式,上下聯對仗工穩,平仄大體協調,上聯仄收,下聯平收,符合嚴式對的要求。本聯最為突出的是運用複字、迭字、轉品等方式,奇巧有趣。上聯中“月圓”“月半”、下聯中“年尾”“年頭”,既是複字對,又運用反複(隔離反複)的修辭手法,加重了語氣,增強了對聯的氣勢。
本聯還運用了造字和轉品法:上聯“月月月圓逢月半”中的前兩個“月月”,下聯“年年年尾接年頭”中的前兩個“年年”為迭字。而“月月月”和“年年年”則是轉品,即利用漢字一字多音或多義的特點,通過轉義或轉音,將同一個詞的詞性發生變化。
本聯之中“月月月”中前兩個“月”、“年年年”中的前兩個“年”,都是表數量關係,表示每一月、每一年,而第三個“月”與“年”則是名詞,表示月亮和曆法中的年,皆是通過轉義而使詞性發生了變化,從而使全聯別具一番風味。
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
【注釋】出處:佚名撰,蘇州同師園聯。網師團:位於江蘇蘇州市葑門十全街。原為南宋史正誌萬卷堂故址,稱漁隱,後荒廢。清乾隆時由宋宗元重建,借“漁隱”原意,自比漁人,故稱網師團。此園建築占地不大,但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與花園結合貫串一起。園內選砌假山,散種花卉。園林位於住宅西側,南麵有小山叢桂軒、蹈和館、琴室;北麵有五峰書屋、集虛齋、看鬆讀畫軒、殿春簃等一組建築;中部以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築,形成主要風景區。尋尋覓覓:找啊找啊的意思。原是宋代李清照《聲聲慢》詞的首句。卿卿:親呢。
【賞析】此聯是一副疊字聯。
上聯寫的是大自然之中一年四季的風雨冷暖交替的變化,“尋尋覓覓”四字,是用李清照《聲聲慢》詞的首句,表現出作者對自然氣候變化的那種複雜的心理感受。
下聯作者筆鋒一轉,描繪了園中鶯飛燕舞,花豔葉茂的情景,結尾處引用秦觀《鵲橋仙》詞的末句“暮暮朝朝”四字,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貪戀情感。
縱觀上下聯,充分運用迭字造句手法,把原本十分平凡的自然風光描繪得美妙惹目,有聲有色,字裏行間,作者把個人的心境感受很好地融合聯中,使同師園的景致如畫般的展現在讀者眼前。
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
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注釋】出處:唐寅對祝允明聯。水車:汲水工具。用帶有葉片或水鬥的鏈帶,借人力、畜力、風力或電力轉動,可將水從低處帶到高處。常用於灌溉農田或排除積水。車水:轉動水車汲水。祝允明是明代長洲舉人。字希哲,號枝山,又號枝指生。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中舉,官興寧知縣,遷應天通判。博學善文,工書,尤長狂草。唐寅是明代吳縣人。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弘治中舉於鄉。工書畫詩文。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此聯一說唐寅對一農夫聯。
【典故】夏天裏的一天,唐寅同祝允明二人到郊外散步,看到了一群農夫正在車水灌田。隻見水車飛轉,水花四濺,頗富詩情畫意。祝允明見狀生發靈感,於是吟出了上聯。唐寅聽後,搖著扇子邊走邊想,沒走幾步,脫口而出,對出了下聯。
這副對聯特點有三:第一,對仗嚴格,無懈可擊。首先是詞類完全對仗,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無一例外。其次是聲調完全對仗,平對仄,仄對平,一點不含糊。再次是藝術技巧的對仗亦十分嚴格。
第二,轉類。這是對聯的一種用字技巧,即一個字由一類活用作另一類。本聯“水車車水”一句中第一個“車”是名詞,而第二個“車”則為動詞。“風扇扇風”一句中前一個“扇”是名詞,而第二個“扇”則為動詞,並由去聲變成了陰平。
第三,連珠,這是對聯的一種組句技巧,即用上一句的末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字,使相鄰的兩句上遞下接,前後蟬聯,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讀來別具風味。
【賞析】對聯的連珠,有句與句和詞與詞兩類。本聯則二者皆備。句與句的連珠,讀者可一目了然。而詞與詞連珠卻比較特殊,是在一句話之中表現的。“水車車水”和“風扇扇風”都是如此。句與句連珠,又表現為兩種:一是部分句子連珠,如“蠶作繭,繭抽絲,織就綾羅緞匹;兔生毫,毫作筆,寫出錦繡文章。”二是句句連珠,這又更高一著,本聯恰恰就是句句連珠。各種連珠技巧同時並用,這是本聯最難得之處。
“水車”“風扇”,作者用這兩種司空見慣的尋常物體作成的一副對聯,竟包含了如此豐富的藝術特征,讀來如此耐人尋味,實屬不易,無怪乎千古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