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奇思妙構聯(3)(2 / 3)

鐵甕城西,

金玉銀山三寶地;

華夏國中,

孔孟墨子一聖人。

【注釋】鐵甕城:江蘇鎮江市,古名鐵甕城,其地有金山、銀山、玉山,山上有佛寺。

【典故】此上聯為王安石出給蘇東坡對的。有一天,蘇東坡遊覽“鐵甕城”,王安石以鐵甕城為題,擬出前麵的上聯,讓蘇東坡應對下聯。東坡聽後,思索良久,不能對出,隻得一直擱置起來。又傳,此下聯,最後被廣東海豐縣教師餘初立對出。

【賞析】應對下聯,令人稱絕。它以“華夏國”對“鐵甕城”,以“中”對“西”,以“孔孟墨子”對“金玉銀山”,以“一聖人”對“三寶地”,皆對得奇妙絕倫。

普天同慶,當慶當慶當當慶;

舉國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典故】有一年春節,人們正沉浸於新春佳節即將來臨的歡樂之中。一家樂器店中的兩位青年夥計也打鑼敲鼓,不一會兒就引來許多顧客。此時,店主非常高興,便對這兩位青年道:“為慶祝新春,我想在店門前貼副春聯,但要體現出本行業特色,不知你們能寫出否?”他倆一聽,便滿口答應。

這兩位夥計雖然沒有多大學問,但十分聰明。其中一位望著手中的揣鑼(形是小鑼),順口說道:“普天同慶,當慶當慶當當慶。”另一位夥計受到啟發,用雙眼瞧瞧手中的銅鈸,立即對道:“舉國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店主聽後,十分喜悅,就拿出文房四寶,把聯語寫出,貼到大門口。

【賞析】作者用揣鑼、銅鈸之音響巧妙地組聯,讀時大有音樂之美感,悅耳動聽。同時,全聯後半段,既表現出揣鑼、銅鈸之聲,也表現出人們慶祝春節狂歡之情。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長沙,沙水,水無沙。

【典故】某氏題聯。

【賞析】上下聯結構,皆采用連環式和隔字落簾式;同時上聯三個“德”字、下聯三個“沙”字,又是字同義不同。可稱絕對。

輕重得宜,大權在手;

偏頗不倚,雙紐關心。

【典故】某氏為某秤店題聯。

【賞析】此聯用比喻、擬人化之手法,依秤之特點題之;故很為真切、精巧、生動,並且語意雙關。

貪貪戀戀,戀戀貪貪,

愈戀愈貪,愈貪愈戀;

死死生生,生生死死,

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典故】過去,一少年,因初婚貪戀妻子而逃學;師知其情後,便擬出前麵上聯,命學生對出後即歸並不計前過。生久思難以對出。師允其次日對好之後交卷。生歸家後,為此事坐立不安,以致茶飯不思。妻問其故,生告其師出對聯雲:“貪貪戀戀,戀戀貪貪,愈戀愈貪,愈貪愈戀。”妻聽後,則笑曰:“這有何難?”接著,她就代夫對道:“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頓時,某生如獲至寶,喜不勝言。

【賞析】上聯老師結合“貪戀”二字,指責學生不要貪戀妻子,誤了學習;下聯生妻巧用“生死”二字,嘲弄老師多管閑事,應該“先死”。此聯多處運用疊字疊韻,不但無繁瑣之感,反倒感到味濃。

魯肅遣子問路;

陽明笑啟東窗。

【典故】某氏題謎語聯。魯肅,是三國吳國名將,字子敬。“遣子”,即去掉“子”,留下“敬”。“問路”,即請指導。故上聯迷底為“敬請指導”。“陽明”,即指明亮的太陽。“笑”,即“歡迎”的意思。“啟東窗”,即讓太陽光進來。故下聯迷底是“歡迎光臨”。

【賞析】構思新奇巧妙,含蘊深邃。

三千裏外,九覓一條水;

十二時中,四觀兩度潮。

【典故】某氏題聯。

【賞析】全聯寫實,構思巧妙;運用數字,由大到小。下聯平仄、對仗,亦極為工穩。

馬上琵琶千古恨;

掌中歌舞一身輕。

【典故】清末時,有一個名叫方地山的名士,他曾教授過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他一時風流,經常出入青樓,結識許多名妓,並贈給她們許多頗具文采的巧聯。現舉一例,雅俗共賞。聯雲:“馬上琵瑟千古恨;掌中歌舞一身輕。”此上下聯平頭嵌入的“馬掌”,是一位名妓的名字。馬掌一名,並不文雅;可由於方地山巧妙地借用了兩個漢代的典故,所就就顯得優美動人。上聯是借用王昭君出塞的典故,下聯是借用趙飛燕輕歌曼舞的典故。

【賞析】上下聯平頭,巧嵌“馬掌”二字,借典組聯,點鐵成金。

孔子生舟(周)末;

光舞(武)起漢中。

【典故】明嘉靖十一年狀元林大欽,為廣東潮州東莆區山兜鄉人。某年,他被朝廷任命為某地主考官。一天傍晚,他途經漢水,準備搭船時,隻見茫茫漢水,卻不見船影。

不一會兒,隻見蘆葦中劃出一隻小船,林上前求渡,並聲稱自己是某地主考官。漁翁得知後,便笑道:“我有句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我就送你過河;不然……”林大欽當時應允。於是漁翁指著船尾的舵孔道:“孔子生舟(周)末。”

林一聽,很吃驚,他知道:孔子是儒家創始人,生於西周末年。而這裏的“孔子”,語意雙關;這裏的“舟”,又是“周”的諧音字。他思考許久,當時難以對出。突然,烏雲中響起一聲響雷,一道閃電掠過漢水。他頓時靈感受到觸動,馬上對道:“光舞(武)起漢中。”

漁翁聞之,對林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明白:光武,是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年號;漢中,既指劉秀是西漢皇族,又指他在家鄉湖北,劉秀便是從漢中起兵而後稱帝。所以這裏的“舞”,是“武”的諧音;這裏的“漢中”亦語意雙關。

漁翁思摸後,對林大欽笑笑道:“對得妙!客官,請上船吧!”

【賞析】聯語雖短,表現手法極巧。上下聯既運用了“雙關”語,又運用了“諧音”字,而且描寫曆史重要人物自然、有趣。

鬆下圍棋,鬆子每隨棋子落;

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典故】一天,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同去遊覽某山,攀到半山腰,兩人就坐在一棵參天的古鬆下對弈圍棋。雙方正下得入神時,忽然吹起一陣大風,鬆枝搖曳,幾顆鬆子落到棋盤上。蘇東坡觸景生情,信口念出半邊上聯,聯雲:“鬆下圍棋,鬆子每隨棋子落。”要黃庭豎應對。

黃庭堅聽後,一時不知如何對出下聯;這時他看見對麵河畔柳樹下,正坐著一位漁夫在那裏悠閑地垂釣。黃庭堅睨視一下,便馬上應對道:“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蘇東坡一聽,連連擊掌叫“好”!但一不小心,把棋子弄亂了,黃庭堅笑道:“這一盤算我贏了!”蘇東坡用手捋捋胡須道:“蘇黃下棋,鬆柳雙勝。”說完,二人哈哈大笑。

【賞析】上下聯,皆以眼前景物取材,即興而作;構思奇妙,用詞精巧,可謂珠聯璧合之佳品。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典故】山海關外,有一座孟薑女廟;廟門口,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奇聯。聯雲:“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上下聯都是十個字,其中每聯又七個字相同;初見,覺得平淡無奇,理解也困難。可若利用漢字的同音、假借和四聲,再適當打上標點,讀起來就會感到十分有趣。讀法和標點如下:‘海水朝(潮),朝(召)朝(召)朝(潮),朝(召)朝(潮)朝(召)落;浮雲長(漲),長(常)長(常)長(漲),長(常)長(漲)長(常)消。”按此讀法,然後再站到廟後最高點的望夫石之上,麵對渤海:你就可以見到空中白雲悠悠,忽聚忽散;海上波濤滾滾,時起時落。此時此刻,你就會深刻領悟到這副對聯的妙處。

【賞析】這種對聯,大多出於文墨高手;他既要懂得創作對聯的規律,又要懂得漢字的假借和四聲。此聯寫得如此絕妙,實非易事。

一條大路通南北;

兩邊小店賣東西。

【典故】清代詩人宋湘,亦善書法和對聯,所以較有名氣。據說,某天他路過一個小鎮,便在十字街的牆上,撰寫出半邊上聯。聯雲:“一條大路通南北。”當時,他故意不對出下聯,留給他人應對。他走後數日,回來時仍無人對出,於是他便對出下聯曰:“兩邊小店賣東西。”

【賞析】此聯之妙,在上下聯中巧嵌“東西南北”四字。而“東西”又語意雙關:既指店裏賣的貨物,又指地理的方位。

鼠無大小皆稱老;

龜有雌雄總姓烏。

【典故】清代,凡是翰林學院的人,都稱“老先生”;即使“童子”,也不例外。因此,就產生出以上這副巧趣聯。

據說有一次,有位姓烏的官員,去某地去上任,某翰林前去拜訪他。烏大人見某翰林後,便出聯嘲曰:“鼠無大小皆稱老。”這位翰林也是個文思敏捷之人,聽烏大人如此說法,就略加思索地回敬道:“龜有雌雄總姓烏。”說完,二人都忍俊不禁地大笑起來。

【賞析】這是一幅互嘲的奇巧聯。上聯是烏官員嘲某翰林為“老鼠”,卻又把“老”字嵌在聯尾;下聯是某翰林回敬烏官員為“烏龜”,亦把“烏”字嵌在聯尾。這樣處理,是一種不露聲色的譏嘲,實在高明也。

人輕擔重輕挑重;

腳短路長短走長。

【典故】清代貴州有個才子,名叫周漁璜。有一年,他進京趕考,一路上累熱交加;於是,他便坐在河邊歇涼。忽然,從河邊的一個小村裏跑出一個白麵的年輕書生,看樣子好像是投河自盡。

周漁璜急忙跑過去,攔住年輕書生,說:“仁兄,為何輕身?”那書生垂淚曰:“我寒暑苦讀十年,今天對對竟敗在一個挑夫手下,有何麵目見人,不如一死了之。”

原來,這位書生也是進京趕考的,在路上遇到幾個挑夫,一起同行。方談之間,他十分傲慢。其中一個挑夫看不慣,便想戲弄他,便說:“書生,我出個上聯考考你,看你才學如何?”書生瞧不起挑夫,向他睥睨一眼答道:“那有何難,出吧!”挑夫道:“人輕擔重輕挑重。”

書生一時語塞,搜腸刮肚答對不出,挑夫們一陳起哄大笑道:奉勸書生,還是回家好好埋頭讀書吧!書生受到奚落,幾無容身之地,他一氣之下,就跑到河邊要自盡。

周漁璜一知此情,便安慰書生幾句,然後笑著說:“對出此聯,那有何難!”語罷,他便用手揀起一截樹枝,在地麵上寫道:“腳短路長短走長。”

書生一見,欣喜若狂,流淚謝道:“恩師救我,請受小生一拜!”隨後,他便轉身向挑夫方向快步趕去。

【賞析】上聯構思奇巧,尤其“輕挑重”,具有反差律,應對難度很大。下聯以“短走長”相對,可謂對得十分妥貼。這裏也說明:對普通勞動者,切不可小視,他們之中,亦頗有能人、才人。此書生之狂妄,受到奚落,足以為鑒。

四口興工造噐成,口多工少;

二人抬木歸來晚,人短木長。

【注釋】噐:即器也。來:“來”的繁體字。

【典故】明代文人吳文泰,字文度,江蘇吳縣人,一向喜愛吟詩對對。一天,他的好友丁敏來訪,二人在閑談之中,又談到對對的技巧和趣味問題。一致認為拆、合字聯最難對,又有趣。

片刻,吳文泰擬出半邊合字上聯,讓丁敏應對。取雲:“四口興工造噐成,口多工少。”

上聯“四口”興“工”,正好合成異體“噐”字;四張口一個工,自然“口多工少”。丁敏聽後,覺得此聯難對,正著急時,突見遠處有人伐木歸來,二人抬著木頭在夕陽下慢慢行走。他馬上受到啟發,於是對道:“二人抬木歸來晚,人短木長。”

“二人”抬“木”,正好合成“來”字;二人抬著長木,自然“人短木長”。吳文泰聽後,感到下聯比上聯含意更妙,當時高興極了。

【賞析】上下聯,都利用漢文造字特點,以合字組聯;文句自然,聯意完整,可謂取漢文造字成聯之一絕也。

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典故】清嘉慶年間,有一次皇帝做壽,壽慶別開生麵。帝曰:“欽命舉行賀聯評比。”大臣們聽後,紛紛把事先擬好的壽聯交上,其中隻有廣西北流的李紹仿未交。皇帝發現後,問他何故不交?李從容答道:“我若交上,首名非我莫屬。”

群臣聽後,認為他大言不慚,皆側目而笑。此時,李才將自己事先擬好的壽聯,雙手捧著,畢恭畢敬地呈給皇上。嘉慶一看,龍顏大悅。評比結果,擢為第一。聯曰:“順泰康寧,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慶萬年。”

這副對聯寫得奇特、別致,且富有頌意。它不僅符合對聯平仄、對仗的要求,並且還在上下聯的並列“一、三、五、七、九”字中,巧妙地嵌入“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的年號。與此同時,聯意完整,把清眾帝尤其還把嘉慶恭維了一番。頓時,嘉慶皇帝喜笑顏開,眾臣亦無不歎服。

【賞析】以上聯語,雖然意在吹捧清代列祖;但是構思、造句、用詞,確非凡響。

尊字若忘廉,宛比當年青麵獸;

大名如不保,遂成今日白花蛇。

【注釋】保:保的諧音為“葆”。青麵獸與白花蛇:分別為《水滸傳》中人物楊誌和楊春的綽號。

【典故】從前有一位醫師,名楊葆春,字誌廉。有一天,一友人用他的名字,作一聯戲曰:“尊字若忘廉,宛比當年青麵獸;大名如不保,遂成今日白花蛇。”說完,二人一齊相視大笑。

【賞析】“保”是“葆”的諧音。上下聯除巧嵌“保”、“廉”二字外,還暗含“楊”姓。全聯結構自然,含意渾厚,引曆史人物綽號亦有趣,堪為詼謔也。

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須梅(媒)。

【典故】明朝時,有位叫程敏政的文學家,其少年至京,宰相李資愛其年少有才,意將愛女相許。席間,李想試試程的才智,便故意指著桌上的果品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敏政一聽,已明對方用意,這上聯巧妙地嵌入“荷”與“藕”兩個諧音字,聯意是說你憑什麼才能得到配偶呢?程敏政謙和地一笑,雙眼望著桌上的果品道:“有杏(幸)不須梅(媒)。”這下聯亦巧妙地嵌入“杏”與“梅”兩諧音字,聯意是說因有你的寵幸,那就不須媒人說合了吧!李資見程敏政才思如此敏捷,馬上讚曰:“對得極妙,真乃奇才也!”

【賞析】諧音雙關,聯意貼切,真乃妙絕。

雪裏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風中綠竹,風翻綠竹,竹翻風。

【典故】此聯為宋米元章所題。

【賞析】這裏,作者是描寫“雪”與“梅”、“風”與“竹”的關係。表現手法多變: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物物互襯,聲色俱佳。結構上使用了卷簾式、連環式和隔字落簾式。全聯意境新,形象活,頗有韻致。

指揮燒紙,紙灰飛指揮頭上;

姑娘栽穀,穀秧掉姑娘腳下。

【典故】某氏題聯。

【賞析】此為一副描寫人物行動的對聯,聯語自然、生動,對仗妥貼。上下聯結構,分別運用了連環式和諧音隔字落簾式。同時,尚巧妙地嵌入了四個音同義不同的諧音詞:即“指揮”與“紙灰”、“姑娘”與“穀秧”。不足處,“上”與“下”平仄相對有些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