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母無鞋空洗腳;
雞公有髻不梳頭。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典故】林則徐年幼之時就很聰慧,七歲便能吟詩作對,在鄉裏之間一時被傳為美談。有一次林則徐在水池邊玩耍,鄰村有一位小有名氣的學士想當麵試試他的才智,就指著池中戲水的鴨子,吟出半邊上聯道:“鴨母無鞋空洗腳。”繼而叫林則徐對出下聯。林微微一笑,轉過頭來看著岸邊的雞,馬上說道:“雞公有髻不梳頭。”名士一聽,暗暗佩服,一迭聲誇道:“妙極了,妙極了!”還有一次,老師帶學生到海邊鼓山去春遊;當登上鼓山頂峰時,老師命用“山”、“海”二字,讓學生各作出一副七字對聯。大家正在冥思苦想時,才思敏捷的林則徐,很快作出一聯,其內容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老師聽後,伸出大姆指,同學們也無不佩服。
【賞析】以上兩副對聯,無論應對和自作聯,都形象鮮明、生動,平仄、對仗亦工整。尤其第二聯,更顯出林則徐自幼便聰明過人,而且具有遠大抱負。
杯中含太極;
腹內孕乾坤。
油蘸蠟燭,燭內一心,心中有火;
紙糊燈籠,籠邊多眼,眼裏無珠。
屑小欺大乃為尖;
愚犬稱王即是狂。
【典故】魏源是清代傑出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自幼才思睿敏,性格直爽,且疾惡如仇。他九歲的時候,有一次參加本縣童子試。考試唱名時,主考的縣令指著杯上的“太極圖”對魏源說:“杯中含太極。”其時,魏源懷中正揣著兩張吃剩的麥餅,他馬上答道:“腹內孕乾坤。”眾人都很吃驚,縣令也覺得非常奇怪,便問:“何謂乾坤?”魏源笑笑說:“天地謂之乾坤,我吃完懷中這兩張麥餅,就得考慮天下大事。”說完,魏源從懷中取出吃剩的那兩張麥餅。縣令見狀,連連點頭,稱讚他少有大誌。有一次,鄉裏有個徒有虛名的舉人,又驕傲自大;常剽竊別人的詩句,稱為自己的傑作,並到處吹噓、炫耀。魏源知道後,就揭出他的老底;舉人當時很生氣,總想借題發揮,尋機報複。某日,舉人指著燈籠裏的蠟燭,出了個上聯,叫魏應對下聯,想難倒他。聯雲:“油蘸蠟燭,燭內一心,心中有火。”魏源對舉人的想法心知肚明,便針鋒相對,應聲對曰:“‘紙糊燈籠,籠邊多眼,眼裏無珠。”舉人被聰明的魏奚落一番後,氣急敗壞地說:“屑小欺大乃為尖。”魏反唇相譏地回敬曰:“愚犬稱王即是狂。”弄得舉人張口結舌,灰溜溜地離開了。
【賞析】從第一副對聯上可以看出作者才思睿敏,聯語巧妙且有氣魄。第二、三副應對聯,嘲諷舉人雖出言苛刻,但不浮淺、流俗。
千年老樹為衣架;
萬裏長江作浴盆。
天當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能彈?
【典故】明代翰林學士解縉,六七歲時就善吟詩作對。幼時,解縉隨父去長江邊洗澡,父親想試探一下他的才氣;於是將脫下的衣裳,掛在江邊的一株樹上,用手一指吟出半邊上聯:“千年老樹為衣架。”解縉略加思索,對道:“萬裏長江作浴盆。”還有一次,解縉的父親與一位朋友下棋,友人說出半邊上聯:“天當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那位朋友讓解縉的父親對出下聯。解父一時語塞,顯得很窘。恰好解縉在側,立即代父對道:“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能彈?”其父朋友聽後,誇讚不已。
【賞析】第一副應對聯,結合身邊景物,信手拈來,對得很有氣魄,顯出作者具有遠大的抱負。第二副應對聯,對時難度較大,但亦對得氣勢非凡,全聯相映生輝。
稻草紮秧父抱子;
竹籃提筍母懷兒。
雪壓竹枝頭點地;
風吹荷葉背朝天。
【典故】明代抗清名將熊廷弼,湖北武昌人。他幼年時,就善於對對。有一次,他與友人郊遊,友人見到農夫在田裏插秧,就擬出個上聯,聯雲:“稻草紮秧父抱子。”要熊對出下聯。這時,熊廷弼見一婦女提著一籃竹筍走過他們身邊。於是靈機一動,馬上對出:“竹籃提筍母懷兒。”友人聽後,連聲稱道:“對得妙,對得妙!”
又有一次,熊廷弼與友人同行,時逢天剛下完大雪,白雪掛滿竹枝。友人即興作聯曰:“雪壓竹枝頭點地。”熊廷弼脫口對道:“風吹荷葉背朝天。”
【賞析】這兩副對聯,無論出語和對句,都旗鼓相當。上下聯均構思奇妙,形象生動,描繪細致,顯得味濃耐品。
晚浴池壙,湧動一天星鬥;
早登台閣,挽回三代乾坤。
【典故】某氏有一兒子,自幼聰敏好學,善於詩、對。經常得到人們的誇讚。一天晚上,某氏和兒子在池塘洗澡,想試試兒子的文才,於是即興擬出半邊上聯,聯雲:“晚浴池壙,湧動一天星鬥。”要兒子應對下聯。兒子聽後,就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個人誌願,即對曰:“早登台閣,挽回三代乾坤。”
【賞析】某童根據上聯精神,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誌願,對得氣勢非凡。詞性相對亦極為貼切,堪稱聯中之佳品。
要加鹽,謝神童抽身出討;
見了湯,吳學士倒口便吞。
【典故】湖南臨湘有位名士吳獬,聽說友人家裏有個姓謝的書童,知書善對,十分聰明。吳學士凝之,想當麵試試他。一天,吳親自登門拜訪友人;用餐時,他特邀請書童入席。桌上的酒菜擺好後,吳學士先舀一匙肉湯,入口時,覺得味道寡淡,他便要友人加鹽。
當時,主人即命謝書童到廚房去取食鹽調味。吳學士暗自一笑,隨口吟道:“要加鹽,謝神童抽身出討。”聰明的謝書童一聽,便知道吳學士在即興出聯考他,並巧妙地將“謝”字抽去“身”字,而出一個“討”字。他從廚房取回食鹽,剛將食鹽加入肉湯,吳學士便拿起調匙舀湯往口裏倒。謝書童靈機一動對曰:“見了湯,吳學士倒口便吞。”吳學士和友人聽後,知道謝書重的應對下聯,也巧妙地將吳”字拆開,便顛倒成“吞”字;這不但切情有趣,而且與上聯要求極為契合。此時,他們哈哈大笑不止。
【賞析】謝書童反應銳敏,對語順理成章,並貼切自然,十分有趣!
柳線鶯梭,織就江南三月景;
雲箋雁字,傳來塞北九秋書。
南街三學士;
東郭兩軍門。
【典故】明嘉靖年間,某年秋試,皇帝派太師竇光鼐到紹興主考。當他威風凜凜地坐轎經過紹興東郭門時,忽然見到一個光著膀子的男孩睡在道路當中。竇令人把他喚醒,並氣衝衝地問道:“你叫什麼名字,竟敢大膽攔道。”小孩從容地答曰:“本人姓徐,名渭,字文長。”竇又問:“你為何睡在道中不回避?”答曰:“我哪裏是睡覺,是在曬肚皮裏的萬卷書呢!”
竇太師一聽,覺得這小孩口氣很大,就對他發生興趣,於是又問:“既然讀了萬卷書,我出一個對子你能對出來嗎?”徐渭拱手道:“請講。”竇太師用手拈拈胡須,高興地說:“柳線鶯梭,織就江南三月景。”徐渭一聽,知道他說的是江南的春景,自己必須用塞北的秋色相對才是。於是答道:“雲箋雁字,傳來塞北九秋書。”對方聽後,內心暗暗叫好,但不肯就此罷休,於是又以紹興建築為題,出聯曰:“南街三學士。”徐渭頓時脫口對道:“東郭兩軍門。”
竇太師認為此孩果然非凡,想收他到府中就讀培養,於是問他:“徐文長,日後跟老夫度日,包你榮華富貴,你看如何?”徐渭年紀雖小,但誌氣很大,不去依賴別人貪圖榮華富貴。他講:“竇太師,您可知我們家鄉有句諺語麼:‘凍僵不烤燈頭火,餓死不吃嗟來食’!”說罷,他揚長而去。
【賞析】徐渭文才卓絕,而誌氣更高,令人敬佩!
白店白雞啼白晝;
黃村黃犬吠黃昏。
【典故】唐代著名田園詩人戴叔倫,幼年才思敏捷。入學時,老師就特別喜愛他,常出聯語讓他應對,每次應對皆得老師的讚許。
一次,老師帶他到郊外遊玩,來到一個名叫“白店”的地方,正好遇見一隻白色的公雞,站在高處啼叫。老師見此情景,即興擬出個上聯,聯雲:“白店白雞啼白晝。”命叔倫對出下聯。這上聯連用三個“白”宇,這樣的絕對,對一個幼童來說,頗有難度。
小叔倫冥思苦想,至黃昏時分,也未想出個恰當的對句。後來,當他們走到一個名叫“黃村”的地方,恰巧碰到一隻黃狗從大門內竄出來,追著他們狂吠。這時小叔倫靈感突發,一下就對出下聯。聯曰:“黃村黃犬吠黃昏。”
老師聽後,由衷道:“對得何等絕妙啊!”
【賞析】上聯連用三個“白”字,可謂罕見的絕對;而年幼的叔倫,能對得如此巧妙、貼切,真可謂聰明至極。
移門欲就山當榻;
補屋常愁雨濕書。
張吳兩濟連床讀;
嚴霍二光間世生。
畫草發生,頃刻工夫非為雨;
筆花燦爛,須臾造化不關春。
【典故】清代吳濟,自幼聰明好學,九歲就能吟詩作對。在吳縣(今江蘇蘇州)一帶,廣泛流傳他的對語故事。他為了勵誌讀書,曾寫過這樣一副對聯:“移門欲就山當榻;補屋常愁雨濕書。”此聯頗為鄉人稱讚。
吳濟上私塾之時,還有一位同鄉叫張濟。有一天,他倆正在讀書,有位畫家來訪老師;當時畫家問清他們的姓名後,即誦出半邊上聯。聯雲:“張吳兩濟連床讀。”張濟聽後,不知所措,隻是微微一笑;聰明的吳濟,卻領會到來訪的畫家,意在要他們對出下聯。他將書一合,認為此聯暗嵌他和張濟的名字,對時也必須用兩個人名。他沉思片刻,從容地對道:“嚴霍二光間世生。”他在應對中,也暗嵌兩個曆史人物:一是西漢大臣霍光,一是東漢與光武帝同學的嚴光。
畫家聽後,心悅誠服,並拿出自己的一幅畫,向吳濟求對。畫麵已寫出半副上聯。聯雲:“畫草發生,頃刻工夫非為雨。”吳濟看後,略加思索,就對出下聯。聯曰:“筆花燦爛,須臾造化不關春”。畫家一看,如獲至寶;回家後,經常品味這畫這聯。
【賞析】吳濟無論自作聯,還是應對聯,都對得極為工穩,用典用詞亦頗見功底。
小童生,三元開泰;
大老板,四季發財。
【典故】蔡鍔小時,才華出眾。一日他到文具店買紙筆墨硯,結果沒花一文錢。原來蔡鍔見老板後,老板想試探一下他的才氣,就道:“你能對好一對,願以‘文房四寶’相送。”蔡鍔說:“果真?”老板道:“決不食言。”語罷,老板出聯雲:“小童生,三元開泰。”蔡鍔聽完,馬上對道:“大老板,四季發財。”老板聽到這一吉祥話,當時拍案叫好,並高高興興地將紙筆墨硯送給他。
【賞析】下聯雖有奉承老板之意,但相對極為工穩。“大”對“小”,“老板”對“童生”,“四季”對“三元”,“發財”對“開泰”,皆對得恰到好處。
榨響如雷,驚動滿天星鬥;
油光似月,照亮萬裏乾坤。
紅薯苞穀蔸根火,這種福老夫所享;
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小子為之。
【典故】清代陶澍,湖南安化人。字子霖,號雲汀。自小機敏過人。十三歲那年,他家鄉興建一座榨油場。開張時,老板請來幾位秀才,為榨油場題聯慶典;幾位秀才搜腸刮肚,沉吟半天,都想不出恰當的聯語。老板當時大失所望。
小陶澍見此情景,微微一笑:“讓我來試試!”。旁的父親,見兒子如此大膽,便連忙喝道:“放肆!這麼多老前輩在此,你敢獻醜!”小陶澍從容地走到桌前,提筆在大紅紙上寫道:“榨響如雷,驚動滿天星鬥;油光似月,照亮萬裏乾坤。”眾人看罷,都拍手叫絕叫好。這時,其中有人向陶澍的父親恭賀:“你有這麼一個聰明的兒子,將來一定能享清福啊!”陶澍的父親一聽,連連擺手道:“我哪有這樣的好命,餐餐有紅薯苞穀吃,夜夜有蔸根火烤,我就心滿意足了!”小陶澍將父親說的話,聽在耳裏,記在心上。他想:父親這麼小看我,總有一天我要給你開個玩笑的。
這年除夕,他就寫了這樣一副有趣而意味深長的春聯。聯雲:“紅薯苞穀蔸根火,這種福老夫所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小子為之。”後來,陶澍果然考中了進士,並官至兩江總督。魏源還讚他:“為翰林能詩,為禦史能言。”
【賞析】第一聯平頭,巧嵌“榨油”二字,而且氣勢磅礴;語似敘事,實為言誌。第二聯,既在敘事,又在言誌;敘事有趣,言誌鄭重。
十歲兒童當馬驛;
萬年天子坐龍廷。
【典故】一次,明太祖朱元璋,經圍集慶路時,見一個十歲兒童,正執守馬驛。太祖問道:“你能對對否?”兒童從容地答說:“能。”太祖即興擬出個上聯。聯雲:“十歲兒童當馬驛。”兒童抬頭看看對方,笑嘻嘻地道:“萬年天子坐龍廷。”太祖聽後,十分喜悅,連連點頭道:“對得妙,真神童也!”並賞了兒童十兩銀子。
【賞析】以上應對聯語,雖有吹捧皇上之意,但文辭凝煉,平仄協調。“萬年”對“十歲”,“天子”對“兒童”,“坐”對“當”,“龍廷”對“馬驛”;應對何等恰切,用詞準確,不同凡響。
駝背桃樹倒開花,黃蜂仰采;
瘦腳蓮蓬歪結子,白鷺斜觀。
小孩子兩腿木耳;
老大人一臉花椒。
漢陽橋,橋上蕎,風吹蕎動橋不動;
鸚鵡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典故】清末洋務派首領張之洞,自幼才思敏捷。他就讀教館時,老師為試探他的文才,在一次外遊中,就即景擬出半邊上聯,雲:“駝背桃樹倒開花,黃蜂仰采。”命他應對下聯。話音剛落,張之洞立即對道:“瘦腳蓬蓬歪結子,白鷺斜觀。”老師一聽,連連稱“妙”!又有一次,當張之洞參加縣裏童子試時,一個麻臉的主考官,見他個子矮小,便出聯戲曰:“小孩子兩腿木耳。”張之洞聽後,知道主考官的用意不良,於是便反唇相譏:“老大人一臉花椒。”主考官聽後,盡管哭笑不得,但內心卻佩服對方的文才。
還有一次,張之洞同友人漫遊漢陽時,友人擬出半邊上聯,要他應對下聯。上聯雲:“漢陽橋,橋上蕎,風吹蕎動橋不動。”張之洞裏看著江心隨口答道:“鸚鵡洲,洲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友人聽後,心悅誠服。
【賞析】第一副對聯,出得奇特,對得巧妙;第二副對聯,出得詼諧,對得諷謔。第三副對聯,出聯描述景物,且以兩個諧音字反複運用,應對難度較大;但張之洞亦能機敏地結合眼前景物,巧妙妥帖地對出。此三聯皆妙不可言!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玉欄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典故】解縉剛八歲時,有一次隨大人到南京金水河玉欄杆旁遊覽時;胡子祺觸景生情,隨口擬出半邊上聯,聯雲: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命解縉應對下聯。這聯就地取材,連用四個“金”字,同時又運用連環式結構,對時難度很大。解縉聽後略加思考,受到眼前玉欄杆的啟示,於是對日:“玉欄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賞析】上下聯語,不分勝負。下聯與上聯同樣就地取材,同樣四處運用“玉”字,聯語結構與上聯亦極為相似。可謂巧妙至極。
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間配定好人。
【典故】萬安年幼時,有一客人知他很有才氣,便想當麵試試他,於是擬出半邊上聯,聯雲:“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要萬安對出下聯。萬安眨眨眼睛,笑著對道:“子居右,女居左,世間配定好人。”客人聽罷,不斷點頭稱讚:“妙,妙!”
【賞析】上聯是合字巧聯,並用兩個方位詞,對時難度較大;而年幼的萬安,對得如此恰切,不愧才童。
子將父作馬;
父願子成龍。
【典故】蔡鍔自幼聰慧,才思敏捷。他小時進縣城應童子試時,曾騎在父親的肩上。縣官見狀,即興出聯曰:“子將父作馬。”蔡鍔父親一聽,心裏明白,這是指蔡鍔騎在自己肩上的事。蔡鍔脫口答道:“父願子成龍。”縣官聽罷,高興得連連點頭讚曰:“神童,神童!”
【賞析】下聯不但對得工穩,而且立意極佳,特別“父願子成龍”,更顯得真切可貴!
蠶作繭,繭抽絲,織就綾羅綢緞暖人間;
狼生毫,毫紮筆,寫出錦繡文章傳天下。
【典故】四川才子李調元,自小才思超群。有一年夏天,他同幾個學童,悄悄爬到樹上偷吃桑椹,將桑枝桑葉弄得滿地都是。村民前來向老師告狀。當時,老師很生氣,便問李調元:“你知道桑葉做啥用麼?”李回答說:“喂蠶。”老師又道:“你們今天偷桑椹吃,把桑枝桑葉弄得滿地都是;我出個對聯,你對出了就饒你!對不出就挨手板。”之後老師出聯曰:“蠶作繭,繭抽絲,織就綾羅綢緞暖人間。”說完,要李調元答對。李沉著地答道:“狼生毫,毫紮筆,寫出錦繡文章傳天下。”老師聽後,內心暗暗叫好。
【賞析】擬聯者出手高,對聯者才思捷;遂使全聯巧妙別致,韻味橫生。
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
萬古陽烏,破煙雲以東出。
【注釋】陽烏:日也。
【典故】南宋陳,福州人,是著名學者陳孔碩之子。自幼聰慧,他十一歲時,就才華過人。據傳,宋代理學家朱熹,當時僑居建陽(今福建);一天,他到陳家去拜訪,陳毫無拘束地站在他身邊。朱熹向他提出許多問題,他都能一一回答。當時,突然一陣狂風大雨,使得人驚獸奔,雁飛雀鳴。朱熹見此情景,即興擬出一上聯,要陳應對,想試試他的才華。聯雲:“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陳孔碩聽後一驚,擔心兒子難以對出。不料陳張口對曰:“萬古陽烏,破煙雲以東出。”這時,陳孔碩才如釋重負,內心喜悅。朱熹亦深感驚奇,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陳的頭,對孔碩道:“這孩子長大之後,前途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