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與競技極相近似又不同的項目,鬥雞、鬥雀、鬥蟋蟀、鬥羊、鬥牛等鬥各種鳥獸蟲類的娛樂,由來也很古久,它們中一些項目又往往帶有賭博性質。我們把這些競技邊緣的項目,列為民間雜藝。
民間放風箏、抖空竹等遊藝也近似遊戲和競技,但又有很大成分取決於道具的製作工藝高低,特別是風箏的技藝主要表現在美工上,也歸為民間雜誌類。
我國風箏傳說最早出自春秋戰國時代,古代稱“紙鳶”,到五代時,紙鳶乘風上天,鳶上係竹哨升空,迎風哨響,其聲如箏鳴,才改稱“風箏”。據傳說,南朝梁武帝被困台城,用風箏放出了求援詔書而得救。風箏的技藝全看做工,從紮細竹骨架,到糊以紙絹,塗以彩繪,調準提線,係以長線,各工序十分講究。風箏形象多鳥、獸、蟲、魚及戲曲人物,最常見的有燕子、蝴蝶、蜈蚣等動物及孫悟空、豬八戒等神話人物。風箏有硬翅與軟翅、有尾與無尾之分,硬翅風箏吃風大,易迅速飛高;軟翅風箏不兜風,隻飛遠飛不高;無尾風箏易搖擺失控,有尾風箏穩定性強。放風箏活動近年來在平原地區十分活躍,形成了會演競賽的正式項目。
抖空竹,盛行於京津及北方各地,是春季遊藝民俗中常見的項目,最初屬於庭院活動類,逐漸有了競技性質。空竹又稱響簧、空鍾、悶葫蘆,分雙軸、單軸,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轉發聲,中柱腰細,便於纏繩抖動產生旋轉。活動時需雙手各持小棍,頂端係一繩的兩頭,懸空竹扯拉加速旋轉使之發鳴聲。抖動時姿勢多變,繩索翻花,常見技巧有“雞上架”、“仙人跳”、“放撚轉”、“滿天飛”等。這種民間遊藝項目如今已被正式進入大型雜技,已有了新發展。
各民族都發展了獨特的雜藝,如滿族、蒙古族、錫伯族中的玩“嘎拉哈”,就是一種遊戲性雜藝活動。“嘎拉哈”是豬距骨或羊距骨。脫脂後染上朱紅色,用多枚抓玩。這塊骨頭四麵形狀不同,分別有各自的稱呼,玩時根據形狀排列組合的相同類別,計算得分。遊戲時幾人輪流抓子兒,先拋起一小沙袋,再抓起子兒,接沙袋;或拋沙袋,急手扳骨麵變方向,以失誤為輸,輪換另一人。一般多為由少女或年輕媳婦在火炕或帳幕中聚玩。
又如侗族有搶花炮的競技性遊藝項目。拉祜族有打馬樁的競技性遊藝。傣族、瑤族男女青年中有“丟花包”的遊戲,瑤族稱做“武多”。“花包”是用花布拚縫起來的,裏麵裝好棉籽或玉米粒,一角上垂一條長穗。瑤族往往男女對拋,傣族女向男拋,往複不停,十分熱鬧。未婚男女借此遊戲可尋找合適伴侶。
以觀賞為主的表演性雜藝是民間雜藝中占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如民間流動表演的雜技、戲法、猴戲、傀儡戲、皮影戲都在此列。這些活動都是我國傳承已久的娛樂形式,其技巧、道具和表演都不同於戲曲、曲藝的體係,從民俗史的角度考察,這些雜藝是古代市井百戲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並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它們往往始終保持著固有的樸素風格和傳統的表演技法,成為突出民俗文化的娛樂活動。
競技民俗的所有活動,大多數都不是孤立或單獨進行的。它們常常配合生產活動、社會生活及信仰生活中的競技儀禮活動開展。其的職能十分廣泛,它涵蓋各種民俗生活,成為各項重大民俗事象的鮮明標記。民俗學在研究經濟、社會和信仰等民俗事象時,也就是說,民俗文化切不可忽視競技遊藝民俗在其中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