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信息
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音像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相互融合,拓寬了信息的傳遞和應用範圍,使人們在廣闊範圍內可隨時隨地獲取和交換信息。因此,“信息”一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與信息打交道,都在不斷地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
然而,信息到底是什麼?學術界對此說法不一。一方麵,從不同學科來看,信息有不同的定義,例如,信息論的創立者申農(C.E.Shannon)著眼於對信息的描述,把信息定義為“用於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控製論的創立者維納(N.Wiener)著眼於信息應用,對信息的定義是“信息就是我們適合外部世界進行交流的內容的名稱”。實際上信息是一個內容豐富,運用普遍,含義又相當模糊的概念,要單獨對信息一詞作出確切的定義是很困難的。另一方麵,信息概念廣泛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科自身的特點為信息作出各種各樣的定義。其實,簡單歸納一下,信息就是在特定背景下經過整理、加工的,被賦予一定意義的數字、文字、符號、圖像、聲音等。換句話說,信息就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或狀態,以及這種方式、狀態的直接或間接的顯示或表征。信息是事物本質、特征和運動規律的反映。因此,信息的存在方式也就不外乎文字信息、圖像信息、聲音信息和實物信息這幾種。
一般來講,信息具有如下特性:
(1)客觀事實性。由於物質及其運動的普遍性,信息也是無所不在的,物質的不同層次都產生和帶有信息。信息顯示物質存在、運動與變化的方式和狀態。
(2)可壓縮性。由於信息可以導致信宿的原有不確定性狀態的改變,也就減少了信息接收係統的混亂程度,減少了自由度、無規則性和隨機性,增加了約束性、秩序性和組織性,從而將不同的組分、要素等整合為一個統一的係統。
(3)可共享性。共享性是信息區別於物質和能量的主要特性。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現在同一內容的信息可以在同一時間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使用者使用。
(4)可識別性。信息能夠被人和其他生物通過器官或感測工具感知。
(5)可傳輸性。信息依靠物質載體存在和運載,並可以在不同的物質載體中傳遞。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信息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出來。物質、能源和信息是組成客觀世界的三個基本元素,也是人類可利用的三類基本資源。農業社會的核心資源是土地,工業社會的核心資源是能源,信息社會的核心資源是信息。社會對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建立起一種基本擺脫過分依賴自然消耗的發展模式,信息被認為是繼物質、能源之後決定國民財富積累的主要資源。據此,我們把信息的作用歸納為以下幾點:
(1)信息是一種戰略資源,物流反映組織的主體,信息流是神經脈絡,起主導作用。
(2)信息已逐步取代資本的作用。
(3)信息是自增值的積累,越用越多,而物質和能源是消耗性的。
(4)信息可以起到心理調節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信息與消息和信號等同起來,其實這樣的認識並不準確。信息、消息和信號之間有密切聯係:信息常以消息的形式表現出來,並通過信號來傳遞。但是三者之間又是有區別的:消息有可能包含甚為豐富的信息,但也可能信息很少,若這種信息並未給人們帶來新的知識的話,那麼這種消息所包含的信息實際等於零。所以,信息是給人們帶來新知識的消息。消息是外殼,信息是消息的內核。信息與信號也是有區別的,信號是攜帶信息的載體,信息則是這個載體所攜帶的內容,同一種信息可用多種信號來表示,一種信號也可能用來傳遞多種信息。
第二節 知識
知識,作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詞,其內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異。一般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概念。
廣義的知識概念,諸如在權威的詞典上所能找到的、一些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解釋:“知識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獲得的認知以及積累的經驗的總和。”總之,知識是人類積累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為了有利於經濟分析,將廣義的知識按內容分為如下4種:
(1)“知道是什麼”的知識,記載事實的數據。
(2)“知道為什麼”的知識,記載自然和社會的原理與規律方麵的理論。
(3)“知道怎樣做”的知識,指某類工作的實際技巧和經驗。
(4)“知道是誰”的知識,指誰知道是什麼,誰知道為什麼和誰知道怎麼做的信息。
其中關於“是什麼”和“為什麼”的知識,即關於自然和社會的運動規律、原理方麵的理論體係,可稱之為狹義的知識概念。
還可從形式上區分,前兩類知識是易於文字記載的認識類知識,有人稱之為“有形知識”,非常容易編碼(信息化),可通過各種傳媒獲得。後兩類知識更多的是沒有記載的經驗類知識,有人稱之為“隱形知識(tacit knowledge)”或“無形知識”,需要通過實踐來獲得。
其實,知識與信息、數據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是在特定背景下經過整理、加工的,被賦予一定意義的數字、文字、符號、圖像、聲音等;知識是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總結、概括而形成的見解、認識。所以說知識是信息的升華,是可以升華為智慧的素材。數據是可以被判讀的數字、文字、符號、圖像、聲音等,包括數值數據(例如各種統計資料數據)以及非數值數據(例如圖像、符號、文字、聲音等)。所以,信息和數據也是有區別的。因此,我們認為:數據→信息→知識,是構成文獻信息知識的完整鏈條,缺一不可。
第三節 文獻
一、什麼是文獻
文獻是一個隨社會發展而擴展其外延的概念,如今還在發展、變化著。
在我國,“文獻”一詞最早見於孔子所著的《論語 八佾篇》:“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後來,南宋的大學者朱熹曾經對“文獻”作了這樣的解釋:“文,典籍也;獻,賢也。”意思是說,文獻乃是前人留下來的重要著作和素有聲望的學者。其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文獻專指具有曆史價值的圖書資料,也指和某一學科有關的圖書資料。總之,文獻是記錄人類知識的載體。
進入近現代以後,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承載人類知識的載體種類越來越多樣化,記載人類知識的手段也日益眾多。但是,人類在探索和征服自然以及在社會實踐中,因認識客觀事物而取得的知識,必須運用一定的記錄手段、依托於一定的載體方能儲存與傳遞這一根本點是不會改變的。因而,無論運用什麼樣的記錄方式把知識記載於什麼樣的載體之上,凡能儲存和傳遞信息的都是文獻。
前麵講過,信息是物質的一種存在方式或狀態,以及這種方式、狀態的直接或間接的顯示或表征,是事物本質、特征和運動規律的反映;知識是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總結、概括而形成的見解、認識,是信息的升華;文獻是人類記錄和傳遞知識或情報信息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