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1 / 1)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無農不穩,無糧則亂,農安天下。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結束了狩獵的原始生活,農業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然而,科技是農業發展的最重要推動力。農業科技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推動人類社會的一次大發展,植物的馴化,農具的出現與革新,結束了刀耕火種,發展了農耕文明;良種的選育,畜力的使用,農業機械的發明,農藥和化肥的出現與施用,灌溉技術的發展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半個世紀前,發展中國家麵臨饑餓,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利用從日本“農林10號”中開發出來的小麥矮稈基因Rht1、Rht2矮稈品係,與抗鏽病的墨西哥小麥進行雜交,育成了30多個同時具有抗倒伏、抗鏽病、高產等突出優點的矮稈、半矮稈品種;國際水稻研究所成功地將我國台灣省的“低腳烏尖”品種所具有的矮稈基因,導入高產的印度尼西亞品種“皮泰”中,培育出第一個半矮稈、高產、耐肥、抗倒伏、穗大、粒多的奇跡稻“國際稻8號”品種。此後,又相繼培育出“國際稻”係列良種,並在抗病害、適應性等方麵有了改進,上述品種在發展中國家迅速推廣,並產生了巨大效益,成功引發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帶動了全球小麥、水稻產量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新中國建立後,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科技,建立健全了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體係,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係,研究和引進了大批農業新技術,推動我國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多次跨越式提高,1949年我國小麥平均單產隻有642千克/公頃,2012年平均單產達到5064千克/公頃,增長了6.89倍,1949年我國玉米平均單產隻有1123千克/公頃,2012年平均單產達到5955千克/公頃,增長了4.30倍,保證了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目前,世界農業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農業機械化已貫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農作物品種的產量潛力和品質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病蟲害防治技術、施肥灌溉技術空前普及。但我國農業科學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與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求相比,差距仍然較大,突出表現在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農業科技總體水平還不高,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複式研究還較多,類似雜交水稻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見。其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將信息化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過程,將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水平,以3S技術為基礎的精準農業已逐漸進入園藝作物種植,這必將引起農業的革命性變化。

研製低毒、低殘留的綠色農藥、有機農藥,實施生物防治逐漸替代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可以為人類提供無公害的農產品,保障人類健康,這已引起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重視。

發展配方施肥技術,既可降低成本,又能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還有利於保護生態,已成為廣泛推廣和研究的技術。

水資源的短缺已威脅到人類生存,研究節水灌溉技術,培育耐旱作物是農業科技界廣泛關注的研究課題。

研究“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作物綜合栽培技術是農業生產上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舉措。

通過種質創新,培育產量超級、優質專用、多抗廣適、資源高效利用的農作物新品種是農業科技永恒的研究課題。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農作物育種正在從傳統育種走向精確育種。將傳統育種技術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建立現代高效育種技術平台,挖掘各類優良基因,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聚合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分子設計技術,實現各類優良基因的聚合,培育“理想品種”,將是未來農作物育種的發展方向。

農業科技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推動人類社會的一次大發展,植物的馴化,農具的出現與革新,結束了刀耕火種,發展了農耕文明;良種的選育,畜力的使用,農業機械的發明,農藥和化肥的出現與施用,灌溉技術的發展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層出不窮的新的農作物品種在發展中國家迅速推廣,並產生了巨大效益,成功引發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帶動了全球小麥、水稻產量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隨著農業科學的發展,農作物“豐收的密碼”將逐步破解。那時,人類或許可以自由駕馭農作物的生產,滿足人類自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