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一直過著狩獵生活。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末期,由於人口的增長,加速了對資源的消耗和破壞,大規模的火林狩獵,使許多動物大量減少,食物開始短缺,不得不加強對植物的采集,過量的采集又導致植物資源減少,迫使人類另尋出路,開始了對動植物的馴化,用農業這種方式生產食物。同時,工具的改進也提高了人類征服和開發自然的能力,並開拓新的生產領域。
農具的發展推動著農業的進步
農業是伴隨農業工具的製作、使用和改進而發生和發展的。原始農業時期人們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開辟農田的石斧,用於翻地疏土的鋤和耒耜,用石骨及蚌殼製作用於收割作物的鐮,用於加工糧食的石盤磨、石磨棒。原始農業晚期出現了木犁及石犁頭的石犁。
根據考古發現,春秋時期使用的鐵農具數量不多,以小型為主;戰國中期以後的鐵農具種類多、數量大、地區廣。鐵製農具主要有犁、、鋤、鍤、鏟等。和鐵犁相配合的是畜力的使用。鐵犁和牛耕使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歐洲中世紀農業中第一和最重要的一項技術突破是重犁的使用。犁這種工具本身並不新潮,但是羅馬人隻會使用一種輕型的“刮地犁”,這種工具雖然可以在大地的表麵留下幾道劃痕,卻根本無法深翻。雖然適合於地中海沿岸地區,及輕薄的土層,但是在北歐森林裏開辟出的濕重之地,這種犁就完全無法使用。新型的重犁不但可以深挖濕重的土壤,而且裝備了新的零件,使它可以在犁溝交錯的土地上縱橫捭闔,暢通無阻,不但開掘了前人無法利用的土地,而且身後的犁溝還可用於灌溉。重犁是一種拖帶工具,俗稱“薩克森輪犁”,裝有車輪用以控製犁地的深度,犁頭是垂直的,犁鏵將地塊翻過來。這種犁不僅可以蓋嚴種子,還可以疏鬆土壤使滲進的水集中在作物根部,便於吸收。羅馬的“刮地犁”在實際使用中必須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上各刮地一次,而重犁隻需一次,並且效果更佳。重犁是翻耕黏地和森林地的好工具,但購置重犁需要較多資金,使用重犁需要較多耕畜。一般是幾頭牛拉一架重犁。後發明了新式籠頭和馬軛套在馬肩上,改變了將馬軛係在馬脖上的狀況,使馬的拉力增大,馬也被廣泛地用於拉犁。牛的力量和馬的速度相結合,優勢十分明顯。然而,一般農戶均無實力獨家擁有需用多頭耕畜的重犁,因而常聯合起來組成犁隊實行共耕。即使是輕犁,一般也需要兩頭以上的耕畜,因而也多采取共耕製。
15~16世紀,生產工具方麵也有不少改進,或出現了新的生產工具。例如,中世紀時,除需要麥草蓋屋頂外,莊稼都使用一種長柄鐮刀收割,割下穗子,而將草稈留在地裏用犁將其翻耕在地下。15世紀後,長柄鐮被短鐮刀所取代,草稈也被貼地割走,撒在牛欄或豬圈裏,變成肥料再返回到地裏。不過,當時農夫必備的工具仍很簡單,主要是連枷、草叉、耙子、長柄叉、糞叉、鏟子、鐵鍬、犁、四輪車、運肥車、除草鉗、鐮刀之類。
從春秋戰國開始到清末期的2000餘年,受封建製度的限製,我國農業生產一直是小農經濟,雖然曆代對農具都有所改進和創造,有些甚至發展到較高水平,然而,農業生產工具的動力全是采用人力、畜力、風力或水力來驅動,大大限製了農業生產的發展。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會,接觸西方農業事務的機會增多,機械動力和近代農具引入中國,1900年前後,清政府提倡振興實業,新式耕墾農機具和新的耕墾方法引進到國內。與此同時,我國自發的農機具改進革新也有了較好的發展,1926年,江蘇省昆蟲局委托工廠仿製成功農田植保用噴霧器。1930年浙江省植物病蟲害防治所設置了藥械設計製造室,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架防治農業病蟲的噴霧器和幾種農藥。1933年,陝西省機械局改建後生產出鏈式機械水車、汲水機、鑿井器和新型鏵式犁、中耕器、軋花機、彈花機等。新式農具在農村開始推廣使用,如在陝西洛川縣發明的畜力收獲車,三原縣發明的人力收獲機,經陝西省農業改進所鑒定、製造使用,開創了在我國製造收獲機械的先河。總體上來講,在新中國成立前的100餘年的近代曆史時期,我國政府和民間通過多種渠道引進並吸收近代西方先進的農業科技成就,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工具的革新在國外發達國家較先進技術的推動下有了較大的進步,國內有誌之士在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仿製和發明研製了很多適應於當地條件的農作機械,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