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為什麼商人很忌諱“砸了招牌”?
“打人不打臉”,因為臉是一個人的門麵,對於商家來說,最重要的門麵則是招牌,如果不小心砸了商家的招牌那可是比打了商家臉更嚴重的事情。因為招牌砸了,也就寓意著自家的牌子毀了,生意虧了,這可是十分忌諱的事情。那商家又為何如此看重招牌?古代的招牌又是如何來的呢?
招牌,顧名思義,就是招攬客人的牌子,招,手呼也,意為用手召喚顧客。最初招牌是酒家門口掛的布簾子,後來酒家在簾子上寫上“酒”字,成了最早的招牌。慢慢地,掛在門上的匾額,掛在門兩邊的對聯,立在門前的牌子都成了招牌,比如老字號在門上掛的匾額“狗不理包子”“寧化府陳醋”,當鋪在門上寫的大大的“當”字等。有的行業還流行用實物當店鋪招牌,比如修車鋪在門前掛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肉鋪在門口掛一隻豬頭,讓人對店鋪的營業範圍一目了然,而如果掛的招牌跟經營內容不符的話,那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了。
店鋪招牌有長有短,一般門上的店名為方便顧客熟記,所以較短。而為了提高身價,很多店名都會用名人題字,據說北京“六必居”醬菜鋪的招牌就是明代大學士嚴嵩所題,嘉興五芳齋牌額上的“粽子第一品”五個字就是近代學者費孝通所題。人們原先把用金漆寫成的店名招牌叫作金字招牌,能用金漆也說明這家店生意興隆,家底殷實,因此慢慢地金字招牌也就成為行業內佼佼者的代稱了。
為了增強廣告效果,除店名之外,店鋪還會放著名字極長的招牌,或是立地式的,或是對聯式的,或寫在牆上,被稱為衝天招牌。很多老店鋪都會有立式衝天招牌,如中藥鋪大多寫著“本堂遵古法炮製湯劑飲片,誠修應症丸散膏丹,采自川廣雲貴生熟地道藥材”,旁邊還會掛著“瑤池瑞草”“仙圃靈芝”或“調元氣”的橫匾。飯店的招牌則是“本堂專應喜慶堂會,包辦酒席,隨意便酌,應時小賣”,旁邊掛著“旨酒嘉肴”“飛觴醉月”的橫匾。澡堂子也是舊時城區生活的一大特色,所掛的招牌絕不輸給別的行業,招牌上多寫“本堂專設款式官塘,溫熱三池,男女盆塘雅座”,旁邊還會掛著對聯“金雞未唱湯先熱,紅日東升客遠來”。這些招牌帶著行業特色,都成為老城區民俗的一部分。
招牌在傳媒廣告業發達的今天,更形成了形式多樣的招牌,比如燈箱、櫥櫃等。理發店門口的紅白藍三色轉燈,成為了理發店的固有招牌。這是從歐洲傳入的一種習俗,一種說法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理發店裏收留了很多革命黨人,後來為了表彰理發店對民主自由的支持,就用紅白藍法國國旗的顏色作為理發店的招牌。另外一種說法則是,當時歐洲流行著放血療法,而一些技藝高超的理發師如果兼營著放血的話,就會在門口放著這樣一個紅白藍相間的牌子,紅色代表動脈,藍色代表靜脈,白色代表繃帶,慢慢地,這種紅白藍三色相間的招牌就成了理發店的標誌。
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人們都會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招牌,這不僅僅是經商之道,更是招攬顧客的需要。而在傳媒日益發展的今天,對商家來說,也許最好的招牌不在門外,而在人心,即顧客對一個品牌形象的內在認同。
82小孩子把筷子豎直插在米飯裏會遭到大人的嗬斥,這是為什麼?
生活中,孩子們往往會犯下一些“無心之過”,引來大人的責怪。比如用餐時,有些貪玩的孩子不安心吃飯,將筷子插在米飯裏,大人們看到了,總免不了要嗬斥幾句,孩子們都覺得委屈。但你知道,這到底犯了什麼“錯”嗎?
2004年,北京某商場前曾出現過這樣一個雕塑:兩百多根筷子插在廣場上形如大海碗的花壇中。設計者認為筷子代表中國的飲食文化,這一創意別出心裁。可是沒想到雕塑卻遭到大量中老年觀眾與民俗專家的投訴與批評,最後隻好將其拆除。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將筷子豎直插在米飯上,是民間的一種忌諱。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常常緬懷祭祀先人。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有祭祖的儀式。將瓜果、菜肴、米麵供奉在先人牌位前,點香禱告,人們認為這樣去世的先人就能享用到這些食物。特別是親屬剛去世之後,供奉的食物更是特別講究。農耕文明中發展起來的華夏民族,視米糧為最重要的生活物資,供奉先人絕少不了米食。
在絕大部分地區漢族人的喪葬風俗中,家中若不幸有人去世,就要在棺木或牌位前的供桌上放置一碗“到頭飯”(也稱“倒頭飯”)。這碗飯上麵插著一雙筷子或兩支木棍,意味著先人再也吃不到人間的飯了,吃了這最後一碗飯好上路。所以,將筷子插在米飯中,是專門為去世的人準備的,人們往往忌諱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做。也有的人認為,將筷子插在米飯上,外形上並不雅觀,看著總是別扭,久而久之,人們潛意識裏就形成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飯上的觀念。小孩子們不明就裏,自然會遭到大人的嗬斥。年輕的設計師將兩百多根筷子插在“大海碗”中,簡直公然犯了大忌。
豎筷插碗的“到頭飯”意味著死亡與陰陽相隔,是喪禮中既定的規則、程序與標誌,表達的是哀悼和生死兩別的悲傷;同時也是香火與孝道的傳遞,給往生的老人吃到頭飯,將來後人也才會給自己吃到頭飯,自己的子孫才會仿效,才會行孝。但畢竟生死有別,日常生活中若是出現這一幕,人們往往忌諱萬分。
知道了這個“原因”,可就不要“犯錯”啦。
83人們買菜喜歡討價還價,為何買藥不討價還價?
討價還價似乎是人們買東西時候的一個潛在習慣,不論是買衣服時的幾十塊錢,還是買菜時的幾塊幾毛錢,人們都習慣跟賣家好好講論一番。可是到藥店買藥的時候,卻從未見人討價還價,藥師說多少就給多少。這又是為什麼?
原來,這是老輩人買藥留下的習俗。因為生病是件晦氣的事情,買藥治病都是被逼無奈,沒法子的事情,跟歡天喜地地提著大白菜大蘿卜買菜回家是兩碼子事。人們就把這股子怒氣轉移到中藥身上了,買藥不說買藥,而說“抓藥”。人們認為,買藥的時候如果討價還價,那這藥的藥效也會跟你討價還價。藥本來就是治病的,如果治不好病,那豈不是跟病人身體討價還價了?另一方麵,也是由於古代人對藥師的尊重,正如去學堂上學,給老師的學費錢不能討價還價一樣。
由於人們對於疾病的恐懼,買藥的時候還有很多其他禁忌。比如在浙江西南一帶,醫生開的處方單子,若是要折起來,隻能正著折,不能反著折。如果反折的話,那你開的藥就不能對症了,甚至會產生相反的功效,病人的病也會越來越嚴重。這當然都是當時人們的迷信觀念,不足為取。
另外,有時人們買完菜經過別人家門口時,常會進去串串門,聊聊天,但若是抓藥回來,帶著藥包去串門,是不受歡迎的。因為人們認為藥雖是治病的,但藥包卻帶著晦氣,不吉利,帶著藥包進門,就相當於把疾病的晦氣帶上了門。所以,抓藥的人盡量不帶著藥到別人家,如果一定要進門,也要把藥包掛在別人家門口才進去。
抓完藥回家就得煎藥了,煎藥的時候忌諱更多。江浙的某些地方忌諱在廚房煎藥,人們隻能去病人的房間或者院子裏、走廊上煎。並且煎藥也不能用灶台上的鍋,而要用專門的藥罐煎,甚至煎完後的藥也不能放在灶台上。這是因為民間認為,藥有藥神,灶有灶神,但是這兩個神仙之間仇怨很深,經常打架。所以如果把藥神管的中藥放在灶神的地盤,灶神就會公報私仇,讓這些中藥失效。此外,古代煎藥一般用柴火燒,一般木材都可,但不可用樟木,因為樟木的“樟”和“張”是諧音,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如果知道人們用樟木燒火煎藥,會很生氣,他一發怒,也會讓中藥失效。
另外,在某些地方,煎藥還不能拿過門檻,怕門神聞到,有礙身體康複。“喝藥”不能直接說“喝藥”,而要說是“喝茶”,江西說“喝好茶”,湖北說“喝細茶”,這樣惶恐、小心翼翼的心理,都是由於人們對於疾病的恐懼,以及希望病人早日痊愈的殷切期望。
84為何飯碗不能倒扣在桌子上,而藥碗則可以?
諸如我們所知,中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的飲食習俗,比如吃飯的時候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飯上,這與喪葬風俗有關;並且吃飯時不能發出聲音,這又涉及到禮儀問題。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跟碗有關的習俗,比如飯碗倒扣就是個很大的忌諱,可奇怪的是,喝完中藥後,人們都會把藥碗倒扣過來,這中間到底又有什麼講究?
這是因為古代人認為,碗倒扣過來,正像是拱起來的墳包形象,寓意永遠都不再吃飯了,十分不吉利。但藥碗倒過來卻是不再吃藥的表示,意味著病好了,身體永遠健健康康的。所以,很多老人家看到孩子吃完飯把飯碗倒扣都會生氣,但是若孩子喝完中藥,都會幫孩子把藥碗倒扣過來。對於沿海地區的人們來說,碗倒扣更是船翻了的象征,翻對於要出海的人來說是個大忌諱,更是萬萬要不得的。
有時候在江浙地區還會看到某些人家把碗筷倒扣在三根筷子上,放在門口,這是當地的一種驅邪風俗。一般在基本的驅邪儀式完成後,家人就會把碗倒扣在三根筷子上,放在門口,連扣三天,才算完成整個驅邪過程。而在這期間,路人一般都是不會去碰那個碗的。
碗是人們的飲食工具,除了忌諱倒扣外,人們還形成了其他獨特的“碗習俗”。比如說忌諱像乞丐一樣用雙手托著碗底或用手攥著碗邊,因為這樣子就代表著以後你可能會出去要飯。並且吃飯前,即使你再餓,也不能拿筷子敲空碗發出“叮叮”的聲音提醒做飯的人,因為隻有乞丐才會這樣子敲碗,乞求人們注意到他的空碗,賞一口飯吃。
不管是怕鬼神,還是怕乞丐,從這些關於碗的習俗,我們能看出的,是百姓對於飲食的重視,以及對於平安富裕生活的期望。
85馬路上一般不允許亂倒東西,但為何人們卻常把藥渣倒在門口的馬路上?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醫學,有別於西醫“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治療方法,中醫用的是協調人身體總體平衡的方法,達到陰陽調和的功效,而中藥與西藥相比,又因為其副作用小,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和西醫的小片劑不同,傳統的中藥是將各種原材料草藥混合在一起,在爐子上煎成小小的一碗喝掉。可是剩在罐子裏的藥渣該怎麼辦呢?在很多地方有著這樣的說法,那就是要把藥渣倒在馬路上。那麼,這種說法又是怎麼來的?
這還涉及到一個民間傳說,即李時珍辨藥渣救人的故事。相傳,有一次李時珍路過一個村子,發現一位老人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李時珍仔細看了老人的藥方,都十分合理,按理說應該早就病愈了。但一看老人的藥渣,才發現那些都是假藥,這才導致老人的病遲遲不好。於是李時珍趕緊換了真藥把老人救了回來。這件事情一傳十,十傳百,病人們都把自己的中藥拿給李時珍看。李時珍一時看不過來,就讓大家凡是喝中藥的,都可以把藥渣倒在自家門口,他可以通過看藥渣來辨別藥的真假,看病救人。於是把藥渣倒在門口馬路上的習俗就這麼流傳了開來。而這個傳說還有別的現實意義,那就是即使李時珍不來,病人家屬也希望有別的神醫經過,通過看藥渣幫忙判斷自家病人喝的藥是否是真藥,藥的處方是否正確。
這隻是藥渣的美好傳說,反映的是百姓對於神醫的尊重和對身體健康的期望。但將藥渣倒在馬路上更可能是源於一種迷信考慮。人們認為生病是件晦氣的事情,而喝中藥就是一個去除晦氣的過程。雖然藥可以去除晦氣,但藥本身也是晦氣的,所以中藥藥渣也不能存放。江浙西南的某些地方就認為,中藥一煎好就要趕緊把藥渣倒掉,倒得越快,晦氣跑得越快,人們的病也就好得越快。而倒藥渣的時候,還忌諱亂倒,民間有著“藥渣倒高不倒低”的說法,即為了使病人盡快康複,要把藥渣倒在高坡,而不能倒在水溝這樣的低處,更不能倒在垃圾堆和廁所內,這裏晦氣較重,病人的晦氣更不容易跑掉。而百姓們普遍認為的是,藥渣最好的去處就是倒在門外馬路上,馬路上千人踏,萬人踩,病人身上的晦氣迅速消散,病人也就可以盡快康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