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聯一般都貼在門框上,這是為什麼?

每當春節快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貼春聯。春聯一般紅底黑字,上麵寫著對仗的吉祥語,貼在大門兩側,顯得既莊重又喜慶。但是你知道為什麼過年的時候人們要將春聯貼在門框上嗎?

這還得從春聯的來源說起。

在周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在大門兩側懸掛兩塊長方形的桃符,用來避邪驅魔。據《後漢書·禮儀誌》記載,這種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寫著傳說中古代兩位降鬼大神的名字——“神荼”和“鬱壘”。此外,人們也會用桃木刻製或者繪畫二人神像,懸掛或張貼於大門兩旁。桃木顏色紅潤,人們認為紅色可以避邪,古人又稱桃木是五木之精,百鬼十分畏懼,所以將桃木掛在門上以保護家宅不被邪魔所侵。

到了五代,有個喜歡別出心裁的後蜀國國君叫孟昶,有一年除夕,他心血來潮,讓學士辛寅遜在桃符上作兩句詩掛在寢室宮門外,詩成後,孟昶認為辛寅遜詩作得不好,於是親自作了兩句:“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意思是新的一年享受著先祖的恩澤,新春佳節預示著春天常在。這便是迄今所見有記載的最早的春聯。此事傳出後,許多文人雅士紛紛效仿,將在桃符上題寫對聯視為雅事。從此之後,桃符的內容和性質逐漸發生了變化,由刻繪的降鬼驅魔的神靈變成了吉慶的文字,並一代代流傳下來。

直到宋代,人們仍將這種桃木稱為“桃符”,北宋詩人王安石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寫的就是春節時家家戶戶更換門口桃符的景象。

那麼,“春聯”的名稱又是怎麼出現的呢?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後,喜歡熱鬧,講究排場,也喜歡貼桃符的習俗,就下令在民間推廣,命令家家戶戶在門框上貼上用紅紙條裁成的對聯,用以迎接春節。紅紙比桃木輕盈,書寫也更為方便,於是,“春聯”就這麼沿用了下來,名稱也漸漸固定。隨著春聯字數的增加,加上橫批,將其張貼在門框周邊是最合適不過了。

所以,春聯貼在門框上的習俗,是由最初桃符懸掛在門框上的風俗慢慢演變、流傳下來的。一副春聯透露出門內人家的美好祈願。當然,有些人家把春聯也貼到了窗戶上、家禽圈窩邊上。每到春節,家家貼春聯,場麵紅火,熱鬧極了。

2“壓歲錢”的“壓歲”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隻有在過年才能拿到“壓歲錢”?

過年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不僅可以穿上新衣服,吃到精致的美食,還可以熱熱鬧鬧地放鞭炮,並且從家裏長輩那兒拿到“壓歲錢”。在春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裏,孩子們也會比往常格外自由些,他們可以用自己的壓歲錢買喜歡的糖果、玩具、吃食……但壓歲錢的說法很是奇怪,壓歲,“壓”的到底是什麼“歲”?難道是大人們希望壓住小孩子的“歲數”,不希望孩子長大嗎?長輩們又為什麼在春節時要給小孩子“壓歲錢”?

原來,傳說這個“歲”指的是古時候一種叫“祟”的妖怪。據說這種怪物身體黝黑,雙手煞白。每到除夕之夜,“祟”就喜歡到小孩子的床邊,用手摸熟睡的小孩子的頭,被“祟”摸了頭的孩子,會突然得病,發高燒,說胡話,等到病好了,原本聰明伶俐的孩子就變得癡癡傻傻。因此,為了不讓孩子受到驚擾,長輩們往往在大年三十晚上,陪著孩子不睡覺,一起在燈下玩耍。

浙江嘉興有一戶人家老來得子,夫妻倆視孩子如珍寶。有一年除夕夜裏,老兩口拿出八枚銅錢陪著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下後,他們將銅錢用紅紙包好放在孩子枕邊,夫妻倆守著孩子不敢合眼。半夜裏,突然一陣狂風吹熄了房間的蠟燭,黝黑的“祟”剛要把煞白的雙手摸向孩子的頭,突然從紅紙裏射出幾道金光,把“祟”嚇得逃之夭夭。第二天,老兩口把這件事告訴了街坊鄰居,人們紛紛效仿,在孩子的枕邊放上紅紙包著的銅錢,“祟”就再也不敢來傷害小孩子了。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銅錢能壓製“祟”的故事流傳開來,這個錢也就被稱為“壓祟錢”,因為“歲”與“祟”諧音,“歲”又與“年”同義,索性就稱為“壓歲錢”。大年三十晚上不睡覺的習俗也稱為“守歲”。

其實,壓歲錢的雛形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那時候叫“厭勝錢”或“大厭勝錢”,並不是市麵上流通的銅錢貨幣,而是人們佩戴在身上的一種錢幣形狀的避邪物品,上麵刻鑄著吉祥話和祝福語,也有龍鳳、龜蛇等各種吉祥圖案。

宋代以前的春節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那時候宮廷裏流行著立春日散錢的習俗,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宋元以後,春節(古時稱元日、元旦)定為正月初一,人們便開始在除夕或正月初一給孩子們發“壓歲錢”。關於“祟”的故事盡管是神話傳說,但人們認為“壓祟錢”能壓住邪祟,庇護兒童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成長,卻是真實寄托了長輩們對於晚輩的美好祝願,成為一種民間習俗流傳下來。

明清時候就有關於壓歲錢的明確記載。那時候人們往往用彩繩或紅繩串起銅錢,掛在孩子們的床頭。到了近代,紙幣的流通已十分廣泛,人們才用紅紙將壓歲錢包起來。

如今,紅包的樣式也逐漸多了起來,拜年時,從長輩手裏接過一個個紅包,孩子們的心裏樂開了花。小小的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們的深情,也牽動著孩子們的童心。

3人們過年時為什麼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一種常見的民俗活動。無論過年過節、結婚升學,還是大樓落成、店鋪開張,放鞭炮都是人們慶祝時必不可少的項目。民間有“開門爆竹”的說法,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燃放鞭炮,既增加了節日氣氛,又討個辭舊迎新的吉利。北宋文豪王安石就有“爆竹聲中一歲除”的詩句。每當除夕之夜零點之際,新年的鍾聲敲響,中華大地上炮竹聲響徹雲霄。此時屋內燈火通明,屋外燦爛的火花和震天的轟鳴聲,將過年的喜慶氣氛推向了高潮。

然而,最初人們放鞭炮的本意卻不僅僅是這樣。

古時候,人們外出露宿深山野林,往往要在山上點燃篝火,這樣做一是為了生火燒煮食物和取暖,二是為了防止山上野獸的侵襲。然而傳說有一種野獸既不怕人,也不怕火,常常前來偷取食物。這種野獸叫“山魈”,可以讓人得上寒熱病,就像瘟疫一樣,人們對它又怒又怕。後來,人們發現“山魈”雖然不怕光,卻害怕聲響,於是就在山上燒起竹子,竹子“劈劈啪啪”爆裂的聲音讓“山魈”逃得無影無蹤。祛除瘟疫一般的“山魈”,便成為爆竹起源的說法之一。燒竹以驅趕瘟疫惡鬼的習俗也逐漸在民間流傳下來。

又相傳,唐初時瘟疫橫行,有個叫李田的人,將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發出很大的聲響,冒出滾滾煙霧,驅散了山間的瘴氣,化解了疫病的流行。此後,這種裝硝竹筒也受到大家的歡迎。裝上硝石的竹筒就成了爆竹的雛形。

隨著火藥的發明,北宋時人們將竹筒改成了紙質或麻質,裝上火藥,製成小卷串起來,稱為“炮仗”或“鞭炮”。人們認為燃放爆竹不僅寓意著祛除病邪,而且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

明清以來,放鞭炮已經成為民間十分常見的文娛活動。如今的鞭炮花樣日漸繁多,盡管鞭炮的形狀發生了種種變化,但放鞭炮用以驅逐瘟疫、辭舊迎新的傳統卻得到了發揚,“竹報平安”的觀念也深深融入國人的頭腦中,特別是遇上重大喜事或過年的時候,人們一定要放上幾串鞭炮,以震天的脆響增添喜慶的熱鬧氣氛,用炮聲傳達對新的一年熱切的期待與祝福。

4“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臘月二十三這天,為什麼要用糖瓜將灶王爺的嘴粘上?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說的是臘月二十三這一天,要拿糖瓜供奉灶君老爺,因為傳說在這一天裏,灶君結束了在人間一年的工作,要上天向玉帝彙報。

臘月二十三,也叫小年。在這一天裏,祭灶、掃塵成了頭等大事。中國人民以食為天,這位灶君,也叫灶王爺,掌管著家裏的灶火、灶台,關係到一日煙火飲食的大事,在人們心中地位可不低。

早在夏朝的時候,灶君已經是受人崇拜的一位大神,但最早的灶君其實並不是男的。在母係氏族社會,灶是由族群裏地位最高的女性掌管。古籍裏記載最早的灶神是一位著紅衣的美麗女子。後來,又傳說灶神是昆侖山上的“種火老母之君”,是專管人間住宅的灶神奶奶。直到漢代以後,才有了男灶神的出現。不過男灶神的身份卻眾說紛紜:有人說,這位男灶君是五帝之一顓頊的一個兒子,名叫祝融,是掌管天下之火的火神;也有人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還有人說,灶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是一位長相清秀、穿著紅衣的年輕男子。在有些地方,為了避開男女之嫌,又有“女不祭灶”的風俗。而現在很多神祠裏,常常見到男灶神與女灶神並坐,人們往往認為這位女灶神是為男灶神創立的配偶。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位灶君奶奶“資曆”還要更老呢!

供奉灶君的風俗在南北各地都十分普遍。有的人家在廚房供奉灶君的神像神龕,有的人家沒有神像,就將其畫像貼在牆上。據說灶君被玉皇大帝封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從除夕夜開始,灶君就開始實行職責,保護各家的平安,監察各家的善惡。一年的時光匆匆流逝,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灶君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年裏每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再根據灶君的彙報情況,將新的一年裏每一家人應該得到的福禍報應都交於灶君。據說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因此,全家人的福禍,就在於灶王爺的一張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