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梁啟超年譜(1 / 3)

1873年,一歲,農曆正月二十六日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熊子鄉茶坑村。

1876年,四歲,在母親的教導下開始認字。

1877年,五歲,在祖父和父、母親的教授下學習《四書》和《詩經》。

1879年,七歲,開始學習寫文章。

1881年,九歲,開始學習寫八股文。

1882年,十歲,參加童子試,在赴廣州應試途中出口成詩,被譽為“神童”。

1884年,十二歲,十月,到廣州參加學院試,考中秀才。

1885年,十三歲,開始學習訓詁學,並受學於廣州呂拔湖先生。

1886年,十四歲,受學於佛山陳梅坪先生。

1888年,十六歲,求學於廣州菊坡精舍、粵秀書院、粵華書院。

1889年,十七歲,八月,參加廣東鄉試,考中舉人第八名。與主考官李端(貴州人,字必園)之堂妹李蕙仙訂婚。

1890年,十八歲,春,入京會試落第,歸途經上海,購得《瀛環誌略》,讀後方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國。八月,經陳千秋引見,認識南海康有為先生,並做了康的拜門弟子。

1891年,十九歲:入讀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為他一生的學術和事業打下了基礎。十月,入京與李蕙仙結婚。

1892年,二十歲:二月,入京會試,落第。是年夏,與妻李蕙仙南歸,居家鄉讀書一年有餘,專心研究新學,變法維新主張日益堅定。

1893年,二十一歲:秋,康有為遷學堂至府學宮仰高祠,學生來者日眾,以梁啟超、陳千秋為學長,白天講學,晚上編書。

1894年,二十二歲,二月,偕夫人入京,住在粉坊琉璃街新會邑館,與汪康年來往密切。

1895年,二十三歲,二月,與康有為入京會試。康有為中了進士,梁啟超的試卷被認為是康有為之作,故未被錄取。三月,梁啟超即參與康有為發動的“公車上書”,並成為康的得力助手。六月,在北京協助康有為創辦宣傳變法維新思想的刊物《萬國公報》。七月,在北京協助康有為創辦“強學會”。是年,結識譚嗣同、沈曾植等人。

1896年,二十四歲,三月,離京抵滬,與黃遵憲、汪康年籌辦《時務報》。七月,《時務報》創刊,任主筆。撰寫了著名的《變法通義》”,影響巨大,人們開始以“康、梁”並稱。

1897年,二十五歲,春,南歸探親,經武昌時,拜晤張之洞。張欲羅至幕中,梁固辭返滬後,仍主編《時務報》。九月,與維新人士在上海集股創辦大同譯書局。十月,應湖南巡撫陳寶箴之聘,前往長沙擔任湖南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宣傳開民智、伸民權,被湖南守舊仕紳王先謙等誣為“離經叛道,惑世誣民”。

1898年,二十六歲,三月初六日,與麥孟華聯合兩廣、雲、貴、山、陝、浙各省舉人百餘名,上書都察院,請求拒俄變法,堅決反對割讓旅順、大連灣給沙俄。四月初,聯合百餘舉人上書,請廢八股取士製度。五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召見梁啟超,命呈《變法通議》,並授以六品卿銜,令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六月二十九日,譯書局成立。七月初十日,光緒帝準梁啟超奏,在上海設立編譯學堂。七月二十三日,湖南頑固派舉人曾廉指責康梁鼓吹民權自由,大逆不道,上書要求將康、梁處死。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再出“訓政”,幽禁光緒皇帝於瀛台,“百日維新”結束。是日,梁啟超往訪譚嗣同,忽聞政變和查抄南海會館的消息,梁當晚即往日本公使館避難。八月初七日,梁在日本友人的幫助下到達天津,並乘日本軍艦逃往日本。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十一月十一日,在日本橫濱創辦的《清議報》(旬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