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妙“嘴”生花——淺論學生學習語文熱情的激發(1 / 2)

教學方法

作者:郭雲蕾

【摘要】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也要求我們要運用新的理念,而新的理念必須借助於具體手段來實現,這就給我們語文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死板乏味的知識“活”起來,“美”起來,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應該是每一位教師的努力目標。

【關鍵詞】語文 學習 激發 熱情

我國特級教師魏書生在烏魯木齊一中上公開課時曾經問學生:“如果三天不上課,你最著急的是哪門課?”學生回答結果是英語第一,語文排第五。餘暇時我與學生閑聊,就連學習好的學生也大多反映學習語文興趣不大,隻是為了成績而學,這樣的情況讓人大吃一驚。就我們現在選用的蘇教版教材,其中的文章堪稱文學史上的經典,既有被盛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也有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最高代表作《紅樓夢》;既有唐宋八大家的詩詞佳作,也有現當代著名作家的散文名篇。這樣一個絢麗多彩的文學世界,學生怎麼會視而不見呢?這樣一門文質兼美的課程,學生怎麼會沒有學習熱情呢?

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們一直使用“串講分析法”。三尺講台上一站,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先劃分段落,再歸納段落大意,同時找出重點字詞,讓學生死記硬背。在這種程式化的授課方式下,學生喪失了自主權,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時間一長,學習熱情就被無情地澆滅了。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成了語文老師麵臨的難題。其實,破解它並不難,關鍵在於教師如何發掘語文之美,並且巧妙地傳授給學生。本人從教十幾年來總結了一些經驗,現從運用教材角度作以下論述。

一、精心取舍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鑽研

選入教材的課文,不論是經典名篇,還是時尚美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但中學生閱曆不豐富,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全方位理解接受,語文也就成了一門留有遺憾的學科。新課改要求我們: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所以,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大量知識,獲得能力提高,就必須科學的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和材料。隻有經過精選、梳理和編輯的知識,才能有助於應用。一篇文章如果不按作者的寫作思路教學,那就得重新尋找教學的“切入點”,把文章的內容重新組合。整合之後,教學內容有較大的涵蓋性,並且精煉簡潔,從而節約時間。放棄教材的某些精彩之處不講,這或許是一種遺憾,但反過來,正是這種遺憾,留給學生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去饒有興趣的繼續鑽研,讓學生覺得“盛宴散而意無窮”。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該文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若將其中的知識講的麵麵俱到,恐怕一個星期的時間也不夠,所以賞析本文時要抓住黛玉的心態,“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那麼本文中她的言行心理就很好理解和把握了。而其他的人物及環境描寫可讓學生課後閱讀和思考,吊起胃口的學生必然會繼續鑽研,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二、大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的思想感情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無不是作者“情”的噴湧結晶,文章中宣泄奔騰著感情的激流,描繪塑造著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給人以動感和藝術魅力的美感意蘊。教師應該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過自身的感知、聯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濃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愛作者之所愛的同化境界。這樣學生才能把情感移進人物的內心去,與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愛,一同去恨,產生共鳴。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寫得十分生動感人。教學時我們應抓住文章的細節描寫,進行深入剖析,用作品中真摯深厚的感情打動學生。例如,作者剛截肢後一度失落頹廢,每當在地壇中獨坐,牽掛他的母親總是偷偷尋找他的場麵,讓我們看到了一顆慈愛憔悴的母親的心。而當作者終於克服心理障礙,勇敢的麵對生活後,母親卻不在了的那段語言描寫,讓我們體會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無奈和痛苦。趁著學生感動的機會,引導他們回想辛勞的父母無私的付出,而他們卻渾然不覺,甚至埋怨頂撞,許多學生聽後潸然淚下,後悔不已,紛紛表示要好好學習,用最好的成績回報父母,做一個感恩的好孩子。這樣深入人心的交流,讓學生對老師充滿感激和敬意,課堂效果也必然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