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情商是什麼——幸福的秘密(1 / 3)

何謂“EQ”

你過得幸福嗎?

看看你的周圍,是否也有這種現象:有的人明明看上去腦瓜聰明,但生活卻一直不盡如人意;有的人看上去智力平平,但卻生活得很幸福。仔細想想,這樣的例子是不是挺多的呢?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這二者之間明明應該是正比關係,但是事實卻一再提醒我們,智力的高低與幸福的多少並沒有直接關係。

在生活中,有的人物質生活並不是很充足,但他們被歡笑和友誼所包圍,過著幸福而滿足的日子;而那些相對富有的人,卻常常花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去找人訴苦,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處境很不好。不說別人,想想你自己,你過得幸福嗎?

學術、事業和物質生活的成功與幸福有必然的關係嗎?當然沒有,因為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並不是他是否成功,而是他的情商——一種了解和控製自身和他人情感情緒的能力。情商高的人往往能找到人生的真諦,找到幸福的所在。

每當遇到困境,我們總能聽到類似的言語和行為反應,如“我真的無能為力”“這絲毫不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其實,所有人都“有能為力”,包括你和我,隻不過是我們沒去嚐試罷了。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缺乏對困境的及時反應能力。這是我們不太幸福的一個重要原因。

問問自己,你有多少次想過或說過這樣的話——“我希望自己沒那麼說”“我要是當時不那麼做就好了”“我不該一時衝動的,忍一下就好了”?答案也許是很多次,因為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正常。因為喜歡抱怨,所以幸福一直離我們很遠。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情商。情商高低的區別就在於:情商高的人懂得如何去克製自己的情緒,不到合適的時候不會讓情緒主導自己;而情商低的人,隻會不計後果地釋放情緒,讓自己做情緒的奴隸。

偉大的情緒智慧

情商,又稱“EQ”,是Emotional Quotient的縮寫,直譯過來就是情緒智慧。很明顯,這樣的答案過於簡略。要想更深入地認識情商,我們有必要了解情商與智商的關係,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情商是作為智商的對立麵被提出的。

在情商出現之前,人們一直將智商看做人生成敗的決定因素,並將其作為衡量個人能力的主要指標。近百年間,研究者更是絞盡腦汁設計出五花八門的智商測試方法,接受各種測試的人也不可計數。雖然研究規模如此巨大,耗時如此之長,但還是有不少懷疑的聲音:智商高的人真的比普通人能力更強嗎?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聖賢哲人前赴後繼地幻想和構建著人類生存智慧的理想模式,除了驚羨一些偉人的成就外,人們也開始關注他們是憑借什麼成功的。難道偉人都是天賦異稟的人物嗎?還是說,隻要是天生聰明的人,就一定能夠取得卓越的成就?可惜的是,眾多實例和實驗向我們證明:高智商者不一定取得成功,智商的高低與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不存在必然的聯係。

有一個叫威廉·賓德的人,從出生之後,他父親就想盡各種辦法開發其智力。3歲時,他就能用本國語言自由閱讀和書寫;4歲時,他寫出了3篇500字的文章;6歲時,他寫出了一篇解剖學論文。

小學入學的當天上午,他被編入一年級,等中午母親去接他時,他已經成了三年級的學生了。賓德8歲上中學,11歲進入哈佛大學。

不難看出,賓德的腦子的確很聰明,智商也很高。但是,他後來卻選擇了離家出走,在一家商店當店員,一生碌碌無為。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為了尋找到答案,人們將目光投向了“情商”。在這種情況下,情商伴隨著心理學家的研究問世了。原本在心理學界不被重視的情緒、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因此躍升為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情商的研究

情商是對傳統智力概念的革命性構建,它對人的穩定性、樂群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等方麵都有所涉及,是對生命內在力量的嚐試性把握和描述。

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韋爾丁等人都對情商做出了最基本的分類。

第一類:高情商。在為人處世之時,這類人具有以下特點:

(1)尊重所有人的人權和人格尊嚴。

(2)不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他人。

(3)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能夠承受壓力。

(4)自信但不自滿。

(5)人際關係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友好相處。

(6)善於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麵的問題。

(7)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情。

第二類:較高的情商。在為人處世之時,這類人具有以下特點:

(1)他們是負責任的人。

(2)有足夠的自尊心。

(3)有獨立人格,但在一些情況下被別人的焦慮情緒所感染。

(4)比較自信而不自滿。

(5)較好的人際關係。

(6)能應對大多數的問題,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第三類:較低的情商。在為人處世之時,這類人具有以下特點:

(1)他們容易被他人所影響,對自己的目標不明確,甚至完全不清楚。

(2)比低情商者善於原諒,能控製大腦。

(3)能夠應付較輕的焦慮情緒。

(4)把自尊建立在他人認同的基礎上。

(5)缺乏堅定的自我意識。

(6)人際關係較差。

第四類:低情商。在為人處世之時,這類人具有以下特點:

(1)他們的自我意識差。

(2)無確定的目標,就算有,也不打算付諸實踐。

(3)嚴重依賴於他人。

(4)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很差。

(5)應對焦慮的能力極差。

(6)生活無序,且不知改變的重要性。

(7)無責任感,喜歡抱怨。

克裏斯汀·韋爾丁說:“擁有情商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情商,讓自己變得更幸福,那你一定要了解情商的五大要素。在《情商:為什麼它比智商更重要》一書中,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歸納了情商的主要內容,它們分別是:

(1)自我意識:知道自己當下的情感情緒以及其緣由。

(2)自我調節:即使碰到了困難,也能控製自己的情緒。

(3)自我激勵:麵對挫折能堅持努力。

(4)有同理心:能體會他人的情感及立場。

(5)社交技能:可以傾聽和欣賞他人。

情商的五大要素

在談論情商的實質時,丹尼爾·戈爾曼總結道:“我們的情感智商包含了自製、熱忱、堅持,以及自我驅動、自我鞭策的能力。”在這裏,戈爾曼吸納了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格研究專家弗蘭克·薩洛維(P。Salovery)的觀點,他認為情商主要包含五大要素:

1.自我意識:知道自己當下的情感情緒及其緣由

自我意識,能幫助人類了解自我,讓人類察覺到某種情緒的出現,觀察和審視自己的內心體驗,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緒,並能隨時監視自己情緒的變化。自我意識是一個人情感智商的核心。

古希臘的德爾斐神廟裏,鐫刻著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它是這座神廟裏唯一的碑銘,它向人們提出這樣的要求:在情緒產生的時候,應該及時感知它的存在,並且對其有目的地進行調控。

當然,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講的就是這道理。所以,在認識自己的時候,人們常常會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為什麼不高興?”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不斷地問自己這些問題,雖然至今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但喜歡探索的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在心理學上,認識自己又叫自我知覺,是一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並產生自我認知的偏差。因此,要正確地認識自己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2.自我調節:即使碰到了困難,也能控製自己的情緒

自我調節,是人類用於自我管理的本能程序,人可以調控自己的情緒,使之適時適度地表現出來。如遇到麻煩時,人們會盡量表現得樂觀、謹慎和平靜,而不是像動物一樣憤怒地嚎叫。

控製自我情緒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事實證明,沒有自製力的人終將一事無成,一點小刺激和小誘惑都抵製不了,麵對大的誘惑必將深陷其中。

2000年,小布什戰勝戈爾,當選為美國總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這樣堂堂的美國總統,年輕時曾一度放蕩不羈、缺乏自製力。

學生時代的布什,學習成績一般,但對吃喝玩樂卻樣樣精通。平時,他總是跟那群“狐朋狗友”四處遊蕩、惹是生非。他最大的喜好便是開著自己那輛哈雷·戴維斯摩托車,帶著時髦的女孩,在大街上瘋狂飆車。除此之外,他還是各色舞廳裏的常客,經常不到深夜不會回家,而且每次都是醉醺醺的。

老布什看兒子如此不濟,多次諄諄教導,但是,小布什根本聽不進去,父親的話對他來說就像耳旁風。

直到有一天,他見到一位很特別的姑娘,並深深地被她的美麗和純潔打動了。在這位姑娘的影響之下,“花花公子”小布什警醒了,他慢慢學會了克製自己的情緒,並且奮發努力、力爭上遊。經過一番奮鬥,他終於成就了自己的輝煌,登上了總統寶座。

人是有理性的,絕不能隻依賴感情行事。托馬斯·曼告誡我們:“控製感情的衝動,而不是屈從於它,人才有可能得到心靈上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