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適應新常態更要有新作為(1 / 1)

適應新常態更要有新作為

卷首語

作者:子平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我們準確把握發展大勢、做好新一年經濟工作的重要遵循。

經過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集中表現在:增長速度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結構調整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存量與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新常態體現經濟工作新特征、反映經濟運行新規律,隻有主動適應、科學把握、積極作為,才能把握機遇,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適應新常態,首要的是轉變觀念、調整思路。新常態最表麵的特征是經濟增速放緩,最根本的變化是增長質量的提升、經濟結構的優化以及發展動力的調整。新常態下,“三期”疊加,經濟增長速度必然會呈現一定的下行趨勢,結構調整肯定會伴有“陣痛”,前期政策消化注定會付出相應的代價。我們要曆史、辯證地看待這些階段性特征和趨勢性變化,增長速度有升有降符合經濟規律,隻要在合理範圍內波動,就應保持定力和平常心。要堅決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堅決遏製盲目鋪攤子、悶頭上項目的粗放式發展方式,真正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適應新常態,根本的是要堅持發展、主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絕不意味著經濟建設不重要了、在發展經濟上可以鬆口氣了,更不意味著可以任由經濟增長“自由落體”而無所作為。新常態、新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雖然增長速度放緩了,但增長的內涵和要求更高了,新常態下的發展必須是以就業充分、效率提高、結構優化為支撐的發展,必須是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是發展水平的飛躍和提升。這種發展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這種飛躍也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主動適應新常態,我們就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決克服“安於現狀”、“無所作為”的心理,振奮精神、積極作為,一心一意謀發展、咬定青山不放鬆,努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麵。

適應新常態,關鍵是要乘勢而上、推進改革創新。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麵。能不能主動適應新常態,推動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順利演化,最重要的是要看深化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的力度。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依靠促改革調結構,力爭在增長速度減緩的情況下,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推動經濟發展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新的一年經濟工作任務繁重艱巨,我們要把思想行動統一到中央的認識和判斷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做好新一年各項工作上去,做到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奪取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