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解釋說:“曹操是個非常懂得用兵的人,他一定不會不作防備就隨便退卻的。曹操退卻時,必定會做好防追擊的準備。你雖然很善於用兵,但還是不如曹操力量強大。你去追他當然要輸。曹操打敗了你,為什麼卻急急忙忙撤退呢?我猜想很可能是有人進攻許都,或是朝廷內部出了問題。你第一次追擊,他已將你打敗,他就放心了,他自己一定親率主力軍隊先走了。即使留下斷後的部隊,也不會有什麼戰鬥力。你第二次是出其不意地追擊他們,這怎麼能不打勝仗呢?”
張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連連稱讚:“高明!高明!”從此以後,對賈詡就非常重視了。
兵法上的謀略正體現了進退的人生智慧。進退沒有一定之規,關鍵要看個人的膽量和悟性。所謂“詭”和“譎”之類的詞語,在兵家那裏是沒有褒義和貶義之分的,而這類詞的意思無非就是一個,那就是變化。誰能變化得宜,誰就會取得勝利。進退之道與其說是鬥勇,不如說是鬥智。智就是能夠及時地掌握局勢,變化進退之道。
智慧火花
變化是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是人類思維的總邏輯。變化並不是毫無規律可循,隻要隨機應變就能把握進退之間的變化。我們不能改變事物變化的規律,卻可以根據變化而調整自己,在進退轉化之間成就一番事業。進退沒有一定之規,變化卻是永恒的主題。我們不能改變事物變化的規律,卻可以根據變化而調整自己。在進退轉化之間,做到進中有退,以退為進。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麵臨各種各樣的選擇,而有些選擇卻往往不能夠馬上決定下來。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這次的選擇,到底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所以人們常犯的錯誤是,在機會到來時,患得患失,猶豫不決。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意思是在應該做出決斷時,還猶豫不決的話就要產生禍亂。
《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了戰國末期,楚國丞相春申君黃歇的故事。黃歇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他輔助過楚頃襄王,並從秦國成功的營救出當時被作為人質的楚國太子。公元前262年,頃襄王去世,太子立為楚王,這就是考烈王。考烈王任命黃歇為宰相,封為春申君。於是春申君就一直當任楚國丞相,時間長達二十多年。不過後來考烈王沒有生兒子,春申君常常為這件事情發愁。因為君王沒有兒子,國家就沒有正式的繼承人。所以春申君到處尋找宜於生育兒子的婦女,並把她們進獻給考烈王,可是雖然進獻了不少的美人,卻始終都沒有一個生兒子的。
這時,趙國人李園帶著豔名遠播的妹妹來了。李園想把妹妹獻給考烈王,但是他又聽說考烈王不能生兒子,恐怕時間長了後,妹妹就不能得到寵幸。於是,李園尋找機會做了春申君的侍從,不久又請假回家,卻故意延誤了返回的時間。春申君責問他遲到的原因,他回答說:“齊王派使臣來求娶我的妹妹,我陪他們商議親事的細節,所以誤了假,請您原諒。”春申君聽說齊王都來向李園妹妹求親,不覺色心大動,趕緊問道:“我能見見你妹妹嗎?”李園回答說:“當然可以。”
於是,李園帶著妹妹來到相府,春申君一見果然是個傾城傾國的美人,便納了她為妾。李園的妹妹得到了春申君的寵幸後,不久就有了身孕。李園知道妹妹懷了身孕,就同妹妹商量了進一步的打算。有一天,李園妹妹跟春申君道:“大王寵信您,你才能當任楚國丞相二十多年。可是大王並沒有兒子,那麼大王死後,就一定會改立他的兄弟。楚國改立國君後,新國君所親信的人就會開始顯貴起來,那到時你怎麼辦呢?事情還不僅如此,您執掌政事多年,對楚王的兄弟們難免有許多失禮的地方。楚王兄弟如果真的被立為國君,那麼災禍就會落在您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