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迷”與“悟”(1)(1 / 3)

一、“無心”與“有心”

梁武帝曾問達摩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說:“廓然無聖。”武帝又問:“對朕者誰?達摩說:“不識。”達摩說便離去。

現在第一個公案的問題是:達摩所回答的真義何在?

梁武帝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由一介官吏搖身一變為皇帝的人。他皈依,建造了很多寺院,是個通曉佛理而能夠講經著述的人物。可是,縱然他有這樣的經曆,卻參不透大師回答的真義何在。

梁武帝知道佛教的教理深奧,是真理之教,但大師卻回答:“廓然無聖”,意味著“空空如也,毫無真理”。武帝原以為是“有”,沒想到大師卻說“無”,因而感到迷惑,所以再問:“你是佛門知名的大聖僧,你又算什麼?”結果大師回答“不知道”,竟對這問題避而不答。

武帝問佛法又問大師,原本期待得肯定的答複如“應是如此”、“是如此”,所以才會感到迷惑,這表示他犯了以自己慢半拍的知識範疇待人處世的錯誤。

如果他以“無”的心相問,所得的答案即是真理,因為達摩是大乘禪酌祖師,大乘禪的真理即是“無”,了解這一點,就辭發覺大師的回答真如暮鼓晨鍾。

二、“迷”與“悟”

趙州和尚(唐朝末期的禪學權威)不但以“至道無難,惟嫌揀擇”為座右銘,同時也經常以此言勸說他人。一日他示眾雲:“至道無難,惟嫌揀擇。才有言語,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是汝還護惜也無?”當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裏,護惜個什麼?”趙州和尚雲:“我也不知。”僧雲“和尚既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趙州和尚雲:“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此兩者之差異在何處呢?

譬如有對父母,聽到孩子們在背後為他們取綽號,一個是“青椒”,一個是“哈密瓜”,因而沾沾自喜,認為“青椒”是蔬菜中營養價值很高的菜種之一,而哈密瓜乃熱帶珍寶,在寒帶更是昂貴。可是,孩子們取這些綽號的意義卻不同,青椒意味著沒有腦筋,而又皮匣空空之人;而哈密瓜則表示,容易因發怒而青筋暴突。雙方的解釋不同,即是因為彼此對一句話的含意,未能充分了解之故。

趙州和尚所說的“揀擇”和“明白”是同一回事,但是,他的徒眾卻視之為兩回事,這是未解其義所致。所謂“揀擇”,即是處於“這個好或那個好”,或“是這樣或那樣”的抉擇中,心想“這個有趣”或“那個也不錯”而無從舍取,佛教上稱之為“迷惑”或“執著”。

“明白”則是“迷惘”的相對詞,指領悟之意。

趙州和尚認為無迷即無悟,將“迷”與“悟”視為事情的兩麵,因而無迷惘之人即無領悟,所以他才說“老僧不在明白裏”。

想不到弟子們卻把“迷”與“悟”視為兩回事,而加以判斷,這種行為也就是“迷惘”。

此時趙州和尚心想:“我原是如此迫切地想使你們開竅,讓你們領悟,無奈你們還是一樣迷惘。”於是一腳把問題踢開。

無論是期望脫離迷惘或希望能夠領悟,兩者都是一種迷惘。迷途知返,即為悟。人生也是這樣,有的時候,我們自以為功成名就了,豈不知,隻是一種虛像。其實,是在迷惘的光環中。不過,可貴的是要意識到迷惘,然後才會走出迷惘,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三、“生”與“死”

馬祖大師(708~788是我國禪宗史上的偉大禪師)年紀漸長時身體徽恙,一日,院主來探病,問:“近日尊候如何?”大師雲:“日麵佛月麵佛。”

試問大師回答的含意如何?

在這兒先說何謂日麵佛與月麵佛。所謂日麵佛就是,有一千八百年壽命的長壽佛,而月麵佛則是,隻有一天一夜壽命的短命佛。讀者隻要了解這一點,應可明白大師的含意。

院主的問法很庸俗,他問馬祖大師近來覺得如何?這表示他對生死仍有執著。結果大師以長壽佛、短命佛為比喻,表示孰知何時會死。另外,大師的回答還有玄奧處。

像馬祖大師這樣的一代宗師,當然是早已開悟而超越了生死之限,亦即他早已得道成佛,哪還有生與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