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共和新政(一)(1 / 2)

雖然陸明夷估計很快就有調令發來,讓昌都軍上前線,然而他卻估計錯了。豈但是他,連駐守在天水省的戴誠孝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共和二十六年四月起,南北雙方仿佛達成了協議,迎來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時期。

這當然並不是鄭司楚提出的和談的功勞,而是雙方在短時間裏都已經無法向對方發起攻擊了。北方是因為大統製的去世,以及龍道誠和林一木兩人的被下獄治罪。這兩件事對北方軍政兩界的衝擊太大,特別龍道誠的親信,在馮德清成為正式大統製後,連連挑起事端,稱馮德清無德無能,完全不稱職做大統製,所以必須下台。馮德情雖然有恬淡之名,但對這些言論打擊卻極其嚴厲。然而事情終究起來了,尤其大統製在日就不甚安份的文校,此時屢屢鬧出罷課的事來。那些年輕學子也宣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共和國的信條是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議政的權力,一旦上層有誤,平民也同樣可以按國法將其罷免。這些話已經直接指向業已去世的大統製了,其實是林一木當初埋下的引子。林一木自知沒有兵權,又曾因為在給大統製的不信任案上署名而被架空,所以想要名正言順的繼承大統製的位置,就必須以否定大統製為楔入點。雖然他自己因為召來的陸明夷最終並沒有服從而被下獄,不過先前做的準備卻開始爆發了。同時許多忠於龍道誠的衛戍也因為龍道誠被治罪而怠工,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鬧事沒人管,反過來越鬧越凶。馮德清被搞得焦頭爛額,也隻能一個個地安撫。另一方麵,之江軍區長傅雁書上了封密報,說明南軍已有鐵甲艦,目前北軍已遠非其對手,隻能采取守勢,盡快將北方的鐵甲艦開發出來,否則水陸並進的計劃不能實現,隻能被南軍各個擊破。馮德清自知不知兵,兵部司長鄧滄瀾去世後,由魏仁圖補上,魏仁圖看了後卻大為首肯,說欲速則不達,現在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開發出能與南軍鐵甲艦相匹敵的戰具,否則南方扼守大江,幾乎立於不敗之地,北方根本無法打開局麵。所以魏仁圖下的大統製令是要各個軍區繼續休整,盡快恢複實力。

要恢複實力,自然征兵就是最大的問題。馮德清的共和新政實行後,采取了強製兵役製,一開始立竿見影,新兵大增。但僅僅到了四月底,新政實行還不到一個月,就幾乎征不到新兵了。上麵可以采取強製兵役製,但下麵的百姓有手有腳,也可以跑。北方數省,尤其是東北四省和西北三省,地廣人稀,有的是拋荒之地,去那兒開荒,便可既吃飽了飯,也不用讓家中男丁被壓著去當兵。所以實行強製兵役製以來,最大的結果並不是新兵大量上升,而是霧雲城周圍一帶人口大量減少。霧雲城的人口最多時能有八十多萬,據估算,到四月底,已減少到七十萬左右。

僅僅一個月,就有十萬人離開了霧雲城,這讓馮德清大為震怒。強製兵役製是他發布的第一條重大決策,造成的卻是如此一個結果,他自然下不來台,勒令各省太守加強對本地的人口核查,新遷入的人口一律登記造冊,作為服兵役的依據,凡是隱瞞者,最重可按叛國罪處理。這一條雖然也有人提出異議,但是當馮德清說若不如此,兵源無法保證,這場戰爭就仍將曠日持久,所以剛恢複的議府也就再沒有反對意見,一致通過了。

共和二十六年的下半年,在這種異樣的和平氣氛中過去了。這一場仗打到現在,兩邊都苦於糧草與兵員的不足,南北兩方都對對方虎視眈眈,卻又都不敢妄動刀兵。隨著冬天的來臨,年關將至。隻是這一年年關,明顯比往年要凋敝許多,即使屬於大後方的西靖城裏,市麵上糧米油鹽都有些不足,市民們平時說的話亦哀聲歎氣多了許多。

這一天陸明夷剛從操場上回來,一個親兵過來道:“陸將軍,董太守前來請見。”

雖然軍區長和太守基本上都是平行的,但昌都省由於曆年來幾代軍區長都非常強勢,所以太守基本上成了個輔佐之人。現任西靖太守名叫董秉義,雖然也是個能吏,不過膽子很小,不願出頭,因此雖然他年紀比陸明夷大得多,卻仍是依慣例自居下屬,因此有什麼事,他都是到軍區長府來見陸明夷,而不是請陸明夷過去,措辭也是用的“請見”二字。陸明夷忙道:“快請董太守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