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東亞的天空一(1 / 2)

“你的耳朵聾了麼?沒有聽到她得是,——支那!”

隨著杜劍南的聲音落下。

在德意誌柏林民用國際機場,副停機坪。

一片嘩然。

除了那幾張東方麵孔,露出了然的神色。

而那些西洋看客,士兵,甚至記者,都紛紛露出詫異的神情。

‘支那’。

這似乎不就是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諸多稱謂裏麵,其中的一個名稱麼?

哪裏有什麼不對!

——

‘支那’一詞起源於印度。

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hini’,據是來自‘秦’的音譯。

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hini就翻譯成‘支那’。

東洋社會普遍用‘支那’稱呼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媾和。

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東洋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

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東洋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

上街遊行,狂呼‘東洋勝利,支那敗北!’

從此,‘支那’一詞在東洋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

‘支那’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

而在此之前(明治維新),很少有東洋人用這個詞語。

大多用‘中土’,‘中國’,‘上國’,‘漢土’,‘唐土’,表示他們心目中高大上的大中國。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正式國號從‘大清帝國’變成了‘中華民國’。

而作為近鄰的東洋,卻出於自身利益的要求,沒有使用‘中華民國’這個詞語,反而單方麵給中國取了一個‘支那共和國’的漢字國號。

以示蔑視。

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隨即對東洋的這種做法,表示了抗議和抵製。

190年,國民政府訓示外交部:以後凡載有‘支那’二字的東洋公文,一律拒收。

不過到了七七事變,中日全麵國戰以後。

‘支那’這個詞語,再次成為東洋對中國的蔑稱。

這裏麵的道道,這些西洋人當然不明白。

因為他們所在的國家,無論是和中國的關係好或者關係不好,卻從來沒有一個政客或者報紙,電台,像豬狗腦子的倭寇一樣。

逮著一個詞語,和中國較勁死磕。

而是在辛亥革命前,稱呼‘大清’。

辛亥革命後,稱呼為‘中華民國’,或者‘中國’(hina,hine)

——

“支那就是支那!一個愚昧,落後,野蠻,無知,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國’,生就應該是我大東洋帝國後麵的匍匐追隨者。隻有這樣,在我大東洋的引領下,東亞的空中,才不會再有你這樣大腦愚蠢四肢發達,被西方人稱為黃皮猴子的廢物!”

大島浩左手握著滴血的右手腕,忍著劇痛,看著杜劍南。

眼睛裏麵露出狂妄的蔑視。

一邊幾個記者,拍照的拍照,記錄的記錄。

一個個樂得喜逐顏開。

隻是看著這個中槍的東洋人的中將肩章,今這事兒,絕對就是一件能引起整個歐洲津津樂道兩的有趣事情。

“什麼?我不是聽錯了吧?你跟我‘東亞的空’?你在跟我‘東亞的空’!”

杜劍南望著大島浩的臉上,露出一副極其不可思議的,玩味而誇張的笑容:“你們這些垃圾,廢物,一群浪費地球寶貴糧食的米蟲,居然敢跟我‘東亞的空’,誰給你們的勇氣和膽量,你們難道就沒有一丁點的羞恥心?裕仁這個二傻子手下怎麼全是這樣的白癡,真是殺都殺不完,打也打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