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想一想,周末同學課堂回答問題過關了,她是不是一個成功的人?”
“是。”
“周末同學水平高不高呢?”
“不高。”
“水平不高,還能課堂過關,說明水平更高了,”周教授笑,“同學們,我們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是什麼?翻開你們的課本,把第一頁的第一句話,大聲念出來。”
“心理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人類生活的成功、健康、幸福。”
“周末同學課堂回答問題過關了,她成功了嗎?”
“成功了。”
“一個人要成功,是多接觸成功的人,還是多接觸失敗的人?舉例而言吧,今天第一天開學,你來報到,不小心把學費丟了,好幾千呀!正沮喪著,飯卡又丟了,飯也沒得吃了;女朋友一聽,你錢沒了,飯卡又沒了,和你吹了。這時候,你心灰意冷,獨自一人走出校門,卻看見一對情侶正親熱著,你一看就煩:‘我這麼倒黴,他們還有興致親熱,氣死我了!’這時你看什麼不煩呢?你一扭臉,看到牆角蹲著個男生,氣乎乎的,你走上前問他,你咋了,一個人蹲這兒?他說,我學費丟了,正鬱悶著,飯卡又丟了。你說,是嗎?我也丟了學費,丟了飯卡啊!他接著更生氣地說,可我女朋友知道我錢丟了,就跟人家走了。你說說,現在的女孩兒咋都這麼見利忘義啊?哎呀,你可找到知己了……”
沒等周教授說完,男孩子們有些起哄似的鼓起掌來。
周教授不動聲色道:“鼓掌的都有失敗傾向。”
聽到這話,下麵已經笑成一片,換做全體鼓掌了。
“和倒黴的人在一起,會相互強化。美國華爾街有句名言:碰上一個失敗者——知不知道該怎麼辦?”
“離他50米。”有人回答。
“哦?這位同學,你從哪裏知道這句話的?”
“我聽學長們說的,他們都非常喜歡您的《心理學》課,聽說您在課堂上講過許多這樣經典的語言,我就記下了。”
大家笑,原來不是“托兒”。
“好,你也可以過關,上來登記一下你的名字。”周教授很滿意,“請大家再為周末同學鼓一次掌,她給你們上了很有意義的一課。”
待大家的掌聲平息下來,周教授認真地說:“掌聲不是很熱烈,有很多同學到現在都還不願意為成功者鼓掌,這是過去十幾年你們受到的教育,養成習慣了。下一節課,我來分析為什麼‘殺人償命’不對。今天你們上我的《心理學》課,應該知道,我們的目的是‘成功、健康、幸福’,應該開始逐漸學習靠近成功的人;當然,我希望我的所有學生將來都是成功健康幸福的人。下課。”掌聲再一次響起來,這一次,是雷鳴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