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6章 願君,不事殺戮(1 / 1)

◎文/佚名

那個中國女孩兒和她的剛強會讓我一直銘記下去。

1939年8月,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國大地,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和屠刀下,中國人民飽嚐著血痛。

江蘇金壇市中山公園(今華羅庚公園)。一個周日,隻有17歲的她帶著弟弟來玩皮球。突然皮球滾到附近長椅上正在看書的一名日本軍人腳下,日本軍人揀起皮球遞給她的弟弟。隻有5歲的弟弟接過皮球,禮貌地說道:“謝謝!”不遠處的她聽到弟弟在和日本軍人說話,異常憤怒,厲聲對弟弟叫喊道:“不許和日本人在一起!”然後,她帶著弟弟離開了公園。那以後的每個周末,她帶弟弟去公園玩的時候,隻要看到那名日本軍人,就遠遠地躲開。

有時候因為功課忙,弟弟就由爸爸媽媽帶著到公園玩。不久,她發現,父母、弟弟和那名日本軍人漸漸熟悉了。1940年3月的一個周日,她和家人一同到郊外顧龍山塔遊玩,在父母的邀請下,那名日本軍人也參加了。她雖然對這名日本軍人充滿憤恨,但因為對父母的尊重,她強迫自己保持了冷靜和沉默。遊玩中,父親讓能歌善舞的她給大家唱一首歌,想到父親讓自己給這名日本軍人唱歌,她勃然大怒,說道:“我會唱歌獻給殉國的勇士,但我絕不會給日本人唱。”說完,滿心悲傷的她跑向山間的桃林。

正是桃花燦爛的季節,漫山的桃花卻無法讓她感覺到一絲明媚。當她在一棵桃樹下停下來的時候,那名日本軍人居然追了過來,她怒視著日本軍人,身體因為憤怒而劇烈地顫抖著。這時候,日本軍人對她說道:“我相信,你唱起祖國光複之歌的日子一定會到來,而且,我也希望這一天更早地到來。”說完,日本軍人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轉身離開。她愣怔在那裏,那名日本軍人眼裏的愧疚和懺悔在眼前閃耀,她終於意識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嗜好血腥,不是所有的日本軍人都毫無人性。那以後,她漸漸地默認了家人和這名日本軍人交往。

這年的5月,這名日本軍人所在部隊接到了出征的命令。這名日本軍人全副武裝,穿著皮靴,跟隨著隊伍向前走著。多日來的交往已經讓她對這名日本軍人有了新的認識,甚至有了幾分喜愛。就要分別,或許一生都不能再相見,心底的關切和牽掛油然而生,她寫了個紙條,讓弟弟給那名日本軍人送去,紙條上隻有13個字:“願君,不事殺戮;願君,不戰死疆場。”

這名日本軍人踏著金壇的石板路一步一回頭地走遠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中的日本軍人叫本多立太郎。

時光流轉,世事變幻。2005年5月24曰,91歲的本多立太郎來到中國向當年被日本軍國主義戰火蹂躪的中國人民跪地“謝罪”的時候,講述起這個故事。本多立太郎的“謝罪”之旅的最後一站是金壇市,他期望著能尋找到當年那個讓他放下屠刀,下決心永不殺人的,美麗而剛強的金壇女孩兒。他說:“自認識那個剛強的中國女孩兒以後,沒有再有意殺過人。”

因為無名無姓,因為隔著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本多立太郎最後沒能尋找到當年讓他人性複活的中國女孩兒,他說道:“很遺憾沒有找到,但那個中國女孩兒,和她的剛強會讓我一直銘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