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境,隻有缺少另辟蹊徑的信念。
一
公元1451年,21歲的土耳其國王穆罕默德二世率領20萬軍隊攻打日漸衰亡的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雖然君士坦丁堡隻有8000名守軍,但因其兩麵靠海,連接陸地的兩麵有水深170米的護城河攔阻,加之城牆堅固,盡管土耳其軍擁有威力強大的石臼炮,但轟擊隻能給城牆造成損傷,卻無法將其摧毀,而他們采取的挖地道戰術也被守兵用炸藥破壞了。
勝利就在咫尺,卻隻能望而興歎,土耳其軍一籌莫展。突然,穆罕默德二世提出一個設想:“從海上進攻,我們可以發揮在外海的300艘戰船的威力。”
穆罕默德二世的話讓所有人都震驚了。因為土耳其軍的戰船從外海進入內海,必須經過海灣,但在海灣羅馬軍隊有粗大的鐵鏈攔阻,土耳其軍幾次衝擊都損兵折將,無功而返。再度進攻隻能重蹈覆轍。更讓人們驚訝的是,穆罕默德又提出了一個似乎是天方夜譚的設想:戰船避開鐵鏈,從地岬運進內海。
地岬是一片崎嶇的山地,戰船難以翻山越嶺不說,加之那裏被熱那亞人控製,讓熱那亞人借路無異登天。人們一片嘩然,紛紛勸說起他們這位年輕的國王。
穆罕默德二世卻行動起來,他首先買通熱那亞人,取得了戰船通過地岬的許可,然後組織人力在地岬鑿山修路、鋪設木板,牛拉人推地先後將80艘戰船通過山嶺、田野、園地運進內海。
當土耳其軍再次發起進攻後,沒多久,君士坦丁堡就被攻陷。
500多年前的戰火和硝煙已經無處尋覓,地岬上的牛拉人推戰船景象也已塵封,但穆罕默德二世那“劈山為海”的自信和堅定依然傳說著: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境,隻有缺少另辟蹊徑的信念。
二
俄軍在著名將領米洛拉多維奇的帶領下,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漸漸追趕上了瑞士軍隊。求勝心切的士兵們費勁氣力爬上一座橫亙在前方的山峰後,發現山的彼側是懸崖峭壁,根本無路可走,而瑞士士兵們正在山腳下的村子裏安營紮寨,嚴陣以待,他們幸災樂禍地看著山頂的俄軍,等待著他們送上槍口。人困馬乏、疲憊不堪的俄軍擁擠在狹窄的山頂,進攻無路,退則前功盡棄,他們惶恐不安地望著陡峭的山坡和村邊的敵軍陣地,不知如何是好。
米洛拉多維奇清楚,在山頂多停留一分鍾,士氣就會降低一分,戰士們的恐慌就會增長一分,戰鬥力就會減少一分。這樣的話,即便部隊下了山坡,也會打敗仗。可是,如果自己下達死命令讓部隊下山,被迫下山的戰士們將鬥誌消沉,難以迎敵……萬分緊急中,米洛拉多維奇對士兵們大叫了一聲:“看吧!看敵人怎樣來俘虜你們的將軍吧!”
喊完,米洛拉多維奇一個翻身,從山峰的懸崖上向山下滾去。士兵們短暫的愣怔後,立刻一個個學著統帥的樣子向山下滾去。一名名士兵向山下滾去,一個個身體裹脅著雪花和殺氣向山下滾去,立刻,山坡上雪花飛濺……
一個個舍生赴死、滾下山來的俄軍士兵讓山下剛剛還揚揚自得的瑞士士兵變得驚恐萬狀,膽怯萬分。勝敗很快就有了結果,米洛拉多維奇率領他的部隊和勇敢取得了一場漂亮的勝利。
不顧一切的勇氣是任何勝利者都必不可少的武器。勇氣不隻是對對手的震懾,更是對自我信心、力量、智慧等的肯定。
三
1973年10月6日,埃及軍隊向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很快就攻破了以色列自認最牢固的“巴列夫防線”。以軍為了阻止埃軍的攻勢,計劃出動其王牌軍——190裝甲旅,作孤注一擲。但讓以軍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行動計劃被埃軍情報部門截獲。
坦克全身披甲,突出於頂部的炮塔能夠360度旋轉,全方位地殺傷敵軍,遠的炮打,近的槍擊,即便是在夜間,也能憑借紅外線瞄準儀彈無虛發,加之能爬坡,能涉水,可以說無堅不摧。
麵對強敵,隻有30輛坦克可以調配的埃軍如果和以軍硬碰硬,無異以卵擊石。戰勢十萬火急,埃軍指揮部的空氣似乎都已經凝固。埃軍指揮官們尋找著克敵的辦法。他們分析著以軍的弱點,一條條分析下來,以軍似乎毫無漏洞;他們又開始分析己方的優點,分析的結果卻是一個個遺憾。但戰鬥是不可避免的了,該用什麼辦法克敵製勝呢?突然,埃軍發現了自己的一大優勢,那就是敵明我暗。於是,埃軍設計了一場由步兵應敵的伏擊戰。當由120輛坦克組成的以軍坦克群進入埃軍伏擊圈,埃軍四麵開火,隻用了20分鍾,就將以軍的王牌坦克旅全部殲滅,創造了近代戰爭史上以步兵設伏全殲敵軍坦克群的奇跡。
沒有絕對的十全十美,也沒有絕對的一無是處。要堅信,無論我們多麼弱小,我們總有一項會強於對手。總有一項長處,足可以讓我們領先愛情、職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