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成一棵大樹
成長故事
作者:張忠豔
張忠豔,女,江蘇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學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徐州市名教師。20年來,一直致力於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努力構建“簡約、紮實、靈動、開放”的課堂,並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平台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形成了嚴謹細致、質樸曠達的教學風格。多次在省市級優質課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先後主持省市級課題6項,數十篇論文發表在省級以上刊物。
1991年畢業於徐州師範學校後,我就把根深深地紮在了青年路小學這塊沃土上,光陰的流轉讓我一點一點褪去稚嫩與青澀,也讓我把對教育的那份熱愛與執著漸漸化為了責任與付出,累卻快樂著,苦並幸福著。從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成長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是一段艱辛的曆程。倘若以時間來劃分,可以分為四個小小的路程,每一個路程都讓我領略到不同的風景,也見證著我的汗水與曆練,砥礪與成長。
沉潛——打下人生的底色
到學校的電教室工作,是一次不是偶然的偶然。1992年的某一天,我們幾個剛工作的青年教師圍著張爾棟副校長問東問西,討教電教媒體的使用技巧,因為他是我們學校電教方麵的專家和權威。沒想到,這居然是張校長選拔徒弟的一次麵試。而我,恰恰被選中了。在征求我意見的時候,我糾結了整整兩天。不少老師說,這是一個求之不得的機會,電教是咱們學校的辦學特色,從長遠發展來看,非常有前途,好多人削尖了腦袋還進不去呢。再說,有專門的師傅指導,近水樓台,就不用像其他青年教師那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地去競爭了。可在我心裏,卻隱隱有那麼一絲遺憾,因為這也意味著要和我喜愛的語文教學說再見了。
我的主要工作是學習當時剛剛興起的電腦,上電腦課,外加打雜,平時還要充當替補隊員,有老師生病了,或者出差了,我就要去頂崗代課。這種找不到自我的感覺,一度讓我很迷惘;而看不到前行的方向,更是讓我苦惱萬分。師傅張爾棟是學習力極強的長者,雖過五十,可寶刀未老,對電教方麵的新技術、新動向不但關注,而且很快就能成為這方麵的行家裏手。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特別會思考,他常說,世界往往不缺乏技術,最缺乏的是思想。上個世紀90年代初,學校正值創建模範小學的關鍵時期,每一個老師的潛能似乎都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了。而我們的電教室,更像一個大舞台,常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僅僅是老師的課件製作,就擠走了我大量的休息時間,甚至是節假日。而就在這樣單調又寂寞的日子裏,我沉潛在課件的設計製作以及運用技巧上。製作時,我留心觀察;聽課時,我用心思考;改動時,我請教原因。在這個崗位上,我幹了4年。而這4年的經曆,也打下了我生命的底色。
癡醉——我的地盤我做主
我太向往語文課堂了。回到語文課堂的第一個星期,業務校長項立忠就“盯”上了我,不打招呼,推門而入。雖然有所準備,但還是缺乏底氣。他是一個嚴謹得連標點符號都不允許出錯的老學究,一臉的嚴肅,讓我不知所措。他的話冷峻又意味深長,至今仍在耳畔回響:“一堂好課,不能僅僅停留在完成教學任務這個層麵,還要讓孩子喜歡上這門學科。你的素質不錯,可與其他同齡教師比,你的起步有點晚了。對照‘一年頂崗、三年有路、五年小有名氣’的目標,你去找找差距。我還要聽你的課,你好好準備。”那幾天,我夜夜難眠。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也是如此,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我不能再有絲毫的遲疑,時間不允許,學生也等不起。愛語文,就要讓孩子也喜歡上語文。我開始了瘋狂地惡補,聽公開課、展示課、比賽課,甚至是老教師的家常課。除了詳細記錄教學的流程,我還喜歡聽老師的評論,哪怕隻是三言兩語,我也要思考這個評價是否中肯。對於公認的亮點,我就想想還有沒有更好的創意;對於疏漏的缺憾,我就思考怎樣改進和彌補。三人行,必有我師。老師們的教學風格各有千秋,我就博采眾家之長。趣味橫生的教學語言,層次分明的板書設計,水到渠成的自然銜接,張弛有度的教學節奏,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回味無窮的教學意境……每每讓我如獲至寶,從模仿到創造,從生硬到靈動,我在重塑著自己,也在豐滿著羽翼。那一個學期真是漫長,日日警鍾長鳴。為了改變項校長的印象,我把每一節家常課都當做公開課精心準備,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就會再來聽課,忐忑不安又心懷期待。雖然學期終了,項校長也沒有來聽,可這一學期的錘煉卻讓我的教學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