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教育呼喚自由時間
視點
作者:孫孔懿
詩與教育有著天然的聯係。在希臘藝術鼎盛時期,神話、史詩、悲劇、喜劇、詩歌、音樂是希臘教育的主要教材。詩人是公認的“教育家”“第一批哲人”。藝術和詩人都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中國是重視“詩教”的國度。孔子說:“不學詩,無以立。”詩與教育的淵源在今天繼續受到重視,許多教育家都在提倡“詩性教育”,要讓師生“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那麼何謂“詩意教育”?答案多種多樣。可以說,“詩意”教育不同於“公文味”教育,不同於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平鋪直敘、程式化、無波瀾、無起伏的教育,是有抑揚頓挫、有節奏、有休止符的教育;也可以說,詩意教育是以情感人、令人一唱三歎、讓人刻骨銘心的教育;當然還可以說,詩意教育是含蓄的、留有餘地的教育,是耳濡目染、潤物無聲、餘味不盡的教育,是值得終身回味的教育。
尤其重要的是,詩意教育是自由的教育。詩意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自在的境界,而自由自在需要在時間中體現,因而可以說,詩意教育是有自由時間保證的教育。馬克思說過:“沒有一點自由時間,連牲口也不如。”確實,就連動物也需要自由時間。席勒寫道:“當獅子不受饑餓折磨,也沒有別的猛獸向它挑戰的時候,它的沒有使用過的力量就為它自身造成對象;獅子的吼叫響徹了充滿回聲的沙漠,它的旺盛的力量以漫無目的的使用為快樂。昆蟲享受生活的樂趣,在太陽光下飛來飛去,當然,在鳥兒的鳴囀中,我們是聽不到欲望的呼聲的。毫無疑問,在這些運動中是自由的,但這不是擺脫一般需求的自由,而隻是擺脫一定的外部的需求的自由。”
人更需要自由,也更需要自由時間。自由時間是人的全麵發展的空間,也是人領略與萌生詩意的前提條件。單純的閑暇可能導致精神空虛、百無聊賴,一旦有詩介入,就會出現質變。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閑”與“賦”合成一個詞“賦閑”,讓本來似無價值的閑暇帶上了詩意。閑暇能催生一個如詩的心境,讓人能夠“以欣賞湖泊山川的壯麗情懷,去注視塵世中的是是非非;以仰望星空時的博大胸襟,去處理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以伏案書山文海的安謐心態,去正視人間的坎坎坷坷……”(王邦德:《如詩的心境》)。反之,憂心忡忡的人會失去對美感和詩意的感覺。宋代詩人潘大臨一日閑臥,忽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賦詩:“滿城風雨近重陽”,此時催租人至,他頓失詩意,隻留下此獨句詩。
詩意教育是有充裕的自由時間做遊戲的教育。遊戲分不同層次,有滿足生理快感的,有激發精神享受的,有理性參與的富有想象力的審美性遊戲等。其最後一種完全同實用目的和直接功利割斷了關係,充分表現出人的敏銳的智慧、靈巧的雙手和自由的精神,從而成為一種掙脫現實需要枷鎖的對美的追求。所以席勒有一句名言:“隻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隻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精力過剩是遊戲的動力,而自由時間則是遊戲的必要條件。這樣看來,提倡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繁榮學校文化生活,不都是很重要的嗎?
(作者係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