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聲音
文/程瑋
經常有德國人問我,最喜歡德國的什麼?
如果隻讓我說一樣,那我的答案是——德國的知識分子。
德國的知識分子是一個很獨特的團體。他們很少趨炎附勢,也很少加入萬眾的狂歡。他們和社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觸動了他們底線的時候,他們會發出強有力的聲音。
德國前國防部長古滕貝格出身貴族,39歲,法學博士,英俊瀟灑,善於與媒體周旋。站在他身邊的太太是俾斯麥的後裔,年輕貌美。最打動德國大眾的是,有一次他站在家族的城堡前麵,指點著家族的大片森林田地說,他從政不是為了替自己謀利益,他並不需要這些。一時間,他人氣急升,他和太太的照片幾乎覆蓋了德國所有的雜誌和報紙。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默克爾。大有下一屆總理非他莫屬之勢。
2011年2月份,突然曝出,這位政治新星的博士論文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抄襲。一時間,朝野震動。古滕貝格馬上表態願意接受學術委員會的審查,並立刻放棄博士頭銜。他的態度獲得了媒體和民眾的支持。百分之九十的民眾願意給他一次機會。於是默克爾趁勢表態說,她任命的是一位國防部長,而不是一位學術研究人員。他的工作很勝任很出色,應該繼續留任,這一切跟博士學位無關。眼看這場政治風波漸漸趨於平息。
就在這時,德國兩千多名教授學者聯名寫信給默克爾。他們說,身為物理學博士的默克爾女士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德國科研和學術領域的價值和榮譽。她的這一態度將影響德國未來年輕人治學的嚴肅和科研的態度。
最後,國防部長不得不黯然宣布暫時退出政壇。
同年擊斃本拉登一事,默克爾當天表示,她很高興聽到擊斃本拉登的消息。就這樣一句話,引起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有一個法官甚至準備起訴默克爾。他說,作為一個基督教民主黨的領袖,默克爾應該了解基督教規,人的生命是應該得到尊重的。任何時候都不應該為一個人被剝奪生命而表示喜悅,哪怕那是一個罪犯。默克爾馬上公開承認錯誤。但是,知識分子們繼續不依不饒。他們認為,美國擅自進入一個主權國家,大開殺戒,不符合民主的原則。並且,對於這樣一個罪犯,應該在審判定罪以後判處死刑。現在這樣的行為,其實是一場謀殺。
很多時候我並不完全讚成這些人的觀點。我覺得他們經常站在道德的高地對一切事物指手劃腳。
但是,我讚美他們的存在。因為這是一個充滿理性的聲音。這個聲音從中世紀到現在,有時微弱,有時強大,但是,它從來沒有沉默過。
(摘自《從容的香檳》 程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