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善良也需要埋單
文/崔耕和
康熙年間,吳三桂帳下有員大將叫王輔臣,他是一個周圍公認的大好人。有一次,總兵馬一棍約他和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及幾個要好的軍官一起飲酒,他欣然前往。這個馬總兵是個脾氣暴戾的軍閥,但凡部屬有錯,他的懲處方法是一律拿一根大木棍一棍打死,故有了“馬一棍”這個綽號。
到了馬一棍軍營,幾人坐定,酒局開始。哥幾個談天說地,好不快活。很快,酒至半酣,飯上來了。王輔臣端起飯碗正要吃,突然發現米粒中趴著一隻死蒼蠅。王輔臣正要張口說,突然善念上來了:這事兒要是讓馬一棍發現了,結果肯定是一棍子把廚子打死。
尋思間,一個辦法冒出來了,王輔臣想趁人不注意,把蒼蠅挑出來扔掉完事。不料想,旁邊一個眼尖的副將,邊看他的碗邊提醒他。王輔臣生怕這事嚷開了,急忙用眼光示意那副將小聲點。可副將哪裏領會他的意思,反而大聲地說:“怎麼?老王,莫非你想把蒼蠅吃了不成?”
一句話,把王輔臣逼到了牆角:“橫死疆場都不怕,吃個蒼蠅又何妨!”
那副將更是詫異,“好心提醒你,你還上勁了不是。你若真吃了,我輸你20兩銀子。”
為了救人一命,王輔臣心一橫,眼一閉,真的把蒼蠅吃了。
坐在一旁的吳應熊將一切看在了眼裏,比自己吃了蒼蠅還惡心。他一下子改變了對王輔臣一貫的好看法,認為王輔臣錢迷心竅。他用手拍了拍王輔臣,輕蔑地說:“為了20兩銀子,你吃了蒼蠅,我再加20兩讓你吃屎,如何?”
王輔臣的火一下子躥了上來。委屈、羞辱交織在一起,讓他的忍耐達到了極限。“咣”的一聲,他將桌子掀翻,同時拔出了刀子……故事的結局是,吳應熊撒丫子跑了,王輔臣從此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相似的故事及結局在現實中並不陌生。比如,路遇老太倒地而救起之後,碰見遭遇車禍的人搭手送進醫院之後,拾金不昧麵見失主之後,有時候的結果,卻是不期然的憋屈。
當善良也需要埋單時,我們應從社會層麵找找原因了。
(摘自《齊魯晚報》 崔耕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