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建設真正的節約型校園
作者:謝愛華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出了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2006年1月27日,教育部向全國各地的各級各類學校提出了努力建設節約型學校的要求。明確指出:建設節約型學校要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等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強水、電、氣和教室、實驗室、食堂、宿舍等公共場所的使用和管理,要將節約指標列入學校考核評價體係之中。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製機製。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製。”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和重大的理論創新,是我們推進學校管理實踐創新、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校園的指南。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節約教育已經刻不容緩。那麼如何建設節約型學校呢,下麵就筆者12年的環境教育工作經驗談談自身幾點體會。
一、實施“好管家”,開展校園環境管理,把節約型教育落到實處
“好管家”方法包括一係列措施。這些措施的目的在於避免原材料的損失、減少廢物的產生、保護水資源、節約能源、妥善處理危險、改進教學過程、提高學校的組織管理水平,特別符合節約型學校的建設的要求。
2006年10月25日,筆者參加了中德校園環境管理項目培訓學習。學習了“好管家”措施,覺得小措施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環境效益,而且還可以有效促進學校的組織管理,產生意想不到的經濟效益,實現多贏的局麵。回到學校後,筆者立即向校長彙報了項目實施的有關情況和實施開展的要求,得到了校長的高度重視。在校長的支持下,還組織了我班學生開展“尋找校園浪費現象”的研究性學習,對校園環境管理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周密調查和分析。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校的用電量非常驚人,2006年9月份,學校耗電量(包括家屬區和門麵)達16950度,10月份學校耗電量(包括家屬區和門麵)達16290度。筆者分析除了家屬區因天氣熱開空調和風扇外,增加耗電量的原因是飲水機的使用,因為開學初,為保證全體師生的飲水健康,在學校29個辦公室、46間教室,19間功能室共裝了94台飲水機。筆者查閱了每一台飲水機的說明,發現其中有44台飲水機24小時耗電量(可加熱可製冷,加熱功率是550W,製冷功率是75/90W)是1.3度,50台飲水機24小時耗電量(可加熱不製冷,加熱功率是550W)是0.8度。根據培訓學習的理念,筆者斷定教室和辦公室的飲水機在下班後會消耗大量的電,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消耗,采取措施減少耗電量的增加肯定能取得不錯的效益。後來向校長彙報了自己的設想和建議,同時為了保證實施計劃的精確性,還和校長一起分別對教室和辦公室的飲水機24小時耗電量和實施斷電措施後的耗電量進行了連續3天的測試,與此同時,我們還對學校食堂水、電、成本浪費也進行了周密的調查,得出了一組組準確的數據。有了這些具體的數據,所以,在學校召開行政人員會議上,筆者向會議遞交了《婁底三小校園環境管理調查報告》《婁底三小校園環境管理的優勢和潛力分析報告》和《婁底三小校園環境管理項目實施計劃》,確立了“關電閘”(每天下午配合靜校行動6點準時將各樓層的電閘關掉,每天早上8點之前把電閘合上)這一節約措施,得到了全體行政人員的認可和支持。計劃製訂好後,又多次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對全體師生再次進行了“四節約”教育,教育學生節約水、電、糧食和紙張;並對食堂工作人員進行了節約水電和成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