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仗他們將一些裝了火藥的噴筒裹作人形,也穿了戰袍,披戴盔甲,夾雜於騎兵中間列隊而進。當兩軍相交時,這些人形的噴筒突然點火爆炸。隻聽劈啪亂響,火光四射,使毫無防備的燕軍大受其驚,深受其害。許多人被灼傷了麵目手腳。許多人僅僅是因為驚悸而跌下馬來。迸射的火藥又燒著了旗幟,使燕軍內出現了混亂。官軍乘勢鼓噪而進,奮力衝殺,將燕軍陣形攪得四分五裂,首尾不能相顧,左右不能支援。好不容易燕王才將他的陣形又整齊起來,準備再戰時,鐵鉉、盛庸率領著軍隊卻已經退進城去。從此高掛吊橋,閉門堅守不出。
第一仗——也是第一個回合,燕軍敗了。燕王十分煩惱。
跟白溝河戰役的第一仗有些相似,燕王敗在了“火器”上麵。那時候他還缺乏“火器”。其實,當時的火器還不能跟以後的火器相提並論,其殺傷力與以後的“神機火器”比較,可謂“小巫見大巫”呢。即便如此,它對人們造成的威懾遠遠勝過了肉體上的傷害。所以,燕王有點兒煩惱。
之後他對濟南的西門亦即濼源門發動過一次進攻。但城堅壕深,防守又嚴,故未能得手,白白傷亡百餘兵士。此時他想起了兵法所謂“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體會到了“攻城為下”,“必不得已”方為之的道理。於是采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在此期間他令人向城內射箭書促降,從而開始了第二個回合的較量。
守城士卒得了燕軍的箭書,立即上交鐵鉉。鐵鉉看過燕王的箭書之後,略作思忖,便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日鐵鉉正在他的衙門與參軍高巍商議回射箭書的事,忽然門子來報,說濟陽來的一位儒生高賢寧求見。鐵鉉很是高興,一拍腦門,笑對高巍說:“你看,才說箭書的事,文章妙手就來了!”便吩咐門子,“請他到濼源堂相見!”
這位高賢寧,原是濟陽儒學的生員,曾受教於教諭王省。因為老師的熏陶培養,不僅能寫得花團錦繡的文章,且也能重義持節,有一副鐵膽俠骨。鐵鉉視察義學時曾經會過這位高秀才。聽說他家貧未娶,還曾捐過俸銀,請王省為他尋覓親事。不料高賢寧父死丁憂,婚事隻好擱了下來。前不久他又考入太學,到省城來拜訪鐵鉉,也算是辭行;不巧燕兵剛把濟南圍住,高賢寧隻好自認倒黴,便在大明湖畔的鵲華街上找了家客棧暫住下來。閑來無事,他寫了一篇文章,特來找到鐵公,請求指教的。
布政司衙門就在離鵲華街不遠的趵突泉附近。原來濟南有七十二名泉,如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金線泉、柳絮泉、皇華泉、臥牛泉、漱玉泉、湛露泉、濯纓泉、舜泉、香泉、鑒泉等等,而趵突泉為名泉之首。濼源堂即在趵突泉的北麵,似乎是曾鞏在齊州做太守時所建。堂前抱廈上有趙孟頻的詩句以為對聯:“雲霧潤蒸華不住,波濤聲震大明湖”。
鐵鉉與高巍來到濼源堂時,高賢寧已在門口等候。見了鐵鉉,側身下拜,不稱“大人”而叫“恩師”。鐵鉉向他介紹了高參軍,高賢寧也行了拜禮——卻被高巍拉住。
濼源堂的確是舉行文事的好所在。在這裏既可欣賞到趵突泉的景致,又可以汲泉烹茶,激發文思。鐵鉉以前在此搞過幾回“文會”,王省偕高賢寧也來過一回,所以僅此一點,高賢寧稱鐵公為“恩師”也就不謬了。
然而高巍畢竟有點奇怪:這位高秀才也真是的——如今燕軍正在圍城,鐵公是忙於城防席不暇暖,他如何倒要持了文章來此打擾呢?不過,待坐定之後,高賢寧將他的文章捧將上來,鐵鉉看過之後再轉到高巍手裏,高巍隻是掠了一眼,便疑惑頓釋且拍著大腿喝彩道:
“好文采!不愧鐵公高足啊!”“哎,我怎敢忝居師位?”鐵鉉笑吟吟說。“倒是王先生教的好呢!”原來,高賢寧作的是一篇《周公輔成王論》。他是針對了燕王與建文帝之間的叔侄關係,諫燕王放棄對帝王的爭奪,好好兒做個周公,輔佐建文帝治理天下。文章中也引用了洪武帝逝世之前頒給燕王的敕書。那份敕書中曾要求燕王總率諸藩,攘外安內,輔佐少帝,實現成周之治。況且燕王昔日不是曾經以“周公”自詡過的嗎?那麼,如今在這火候上,重溫先帝遺囑,重提周公輔成王這個舊題目,恰好“將”燕王一“軍”——勸其退兵,老老實實回北平做他的“周公”去。
所以鐵鉉見高參軍誇讚高賢寧的文章,當即問他:“你看,就用這篇《周公輔成王論》答複燕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