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看了看那凍死的老兵:矮矮的身架,幹瘦瘦的,像是湖廣一帶人。想想此人躲過了刀劍,偏死於寒冷,確也令人惻然。他隨陳質進了軍帳。又聽陳質稟報說,他手下有一位百戶,今夜曾將戰死的弟兄的棉襖剝下,加在活著的病弱弟兄身上。他覺得此事雖是對活著的弟兄的恤愛,但讓死去的弟兄赤身裸體,卻也忒是不仁不義,甚或傷天害理,他就給製止住了。當然,他也沒處罰那個擅作主張的百戶。他問李景隆,這百戶究竟該不該處罰?
李景隆聽罷,隻覺得透心兒的寒冷,竟回答不上來,隻好“王顧左右而言他”。
李景隆回到他的行轅之後,看見有兩位指揮使已在廊下等候。這二人是他的心腹。他們原來指望在此次北伐中升官的,卻苦於沒有立功的機會,現在看來,這希望是要徹底破滅了。李景隆能猜出他們的來意,準是勸說他撤軍的。果不其然,二將分析明天的戰局,怕是未必能占得燕軍上風。他們認為不妨暫且撤退,重整旗鼓,來春再做計較。李景隆其實也想過要撤軍的,卻又覺得太丟麵子。二將便寬慰他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又不是吃了敗仗,丟何麵子呢?李景隆苦笑笑,沒有反駁他們。他也很清楚,到了這一步兒,也惟有打腫臉充胖子了。
李景隆果斷地發出撤軍命令。九營立即行動。這是十一月六日醜末寅初,上弦月早已落了下去,天地間一片漆黑。駐紮在鄭村壩的這支官軍,在李景隆帶領下借著夜色掩護倉皇逃遁。他們丟下了輜重。許多馬匹也留下了。甚至有些帳篷和寨柵都沒來得及拔除。更不消說,那些凍在了曠野上的士卒的屍體,隻好由他們慢慢地腐爛了。
尤其不可思議的是,李景隆在做出撤軍決定的時候,居然“忘記”了尚在北平圍城的軍隊。那些軍隊正躲在他們針對九門構築的“九壘”裏,盤算著李景隆在鄭村壩取得勝利之後,將會增加圍攻北平的兵力呢。
五
十一月七日,燕王率領大軍從鄭村壩李景隆的“九營”上豪邁地踏過去,進抵北平城下。城內的守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攻,當日即攻克官軍四座營壘。此時瞿能和他的部下才得知李景隆已撤軍的消息。他們無可奈何,隻好解圍而去。
十一月九日,燕王終於又回到了屬於他的北平。從奇襲大寧的成功,到北平包圍戰獲取大勝,諸將們回憶起來,無不讚頌燕王的神機妙算。然而到了這時候,燕王才坦誠地告訴大家,他的襲取大寧的計劃其實也是很冒險的,帶有賭博的味道兒。他說這樣的事隻可偶爾為之,而不可作為常例。他承認張玉等人的建議確是“萬全之策”,因之鼓勵大家,以後有何好的意見,還是要直率地講出來,他將會非常高興的。
燕王撫摸著徐妃的手,看著她手掌上的血泡,聽她講述麗正門和彰義門上的激烈戰鬥,真是百感交集。但洋溢在心頭的,主要還是歡欣與自豪。
但他心頭也有著不安。因為許多將士(包括李景隆手下的將士)為他而獻出生命,他必須對這些魂靈有個交代。所以,數日之後。他即令世子朱高熾帶著高煦、高燧兩個弟弟,代表他奠祭陣亡的將士,並撫恤他們的家屬。並且將這些戰死者的屍骸堆埋到鄭村壩北邊的山原之下。一塊在朔風中肅立著的孤碑,刻著以他的名義撰寫的如下文字:
嗚呼,昔我太祖高皇帝起布衣,提三尺劍,掃除禍亂,平安天下。爾諸將士,俱從南征北伐,略地攻城,櫛風沐雨,宣力效勞,共成我國家大業,眷念功勳,無由報答。茲者奸臣濁亂朝綱,同謀不軌,圖傾基業,覆滅諸王,調發將士,披堅持銳,列陣成行,以兵向我。故不得已,親率精兵,與爾交戰。而我之將士,思念太祖高皇帝恩養厚德,忘生取死,心無怖懼,忠誠感通,神明昭鑒,雖眾寡不侔,行見推敗,尚念諸將士,斃於矢石鋒刃水火之中,其疇之仇休罪而至此哉?緣其不慧,為奸所惑,驅之於死地,可哀也已。命僧修薦,因此資冥福,拔昏墊之途,趨往生之路。複念爾等骸骨暴露於山野,雨淋日炙,顧視弗忍,乃命收拾瘞於北山之原,封以厚土,樹以佳木。俾永久而不壞也。故用勒玄石,立於墓側,並係之以銘:
生物芸芸,必資於後,天下荼毒,曷克厥止。惟聖則之,遇物無私,一視同仁,子育春滋。哀彼之傷,若己之疾,無罪驅死,巨蠹之賊。緬惟古禮,埋胔以時,不俾暴露,仁政之施。嗚呼爾眾,國之忠良,奸臣肆毒,甚於虎狼。死於戰陣,曾不爾戚,我心孔傷,怛焉爾惕。念爾骸骨,棄於山野,日炙雨淋,我豈忍也。拾而聚之,窀穸於斯,魄其安矣,魂其妥矣。維石永堅,勒銘山阿,維卜萬世,其永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