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無奈的選擇(1)(2 / 3)

他將所有的王子在頭腦裏過了一遍。秦王、晉王、燕王、周王、楚王、齊王……一直到去年夏天才封的慶、寧、岷、穀、韓、沈、安、唐、伊等王,還活著的共二十二位。他當然要按照嫡庶、長幼的順序考慮。首先想到的是秦王。他本來對秦王是頗器重的,但這小子不識抬舉,在藩屢行不端,若不是朱標為其開脫,他也許早就把他削去王號,廢為庶人了。怎麼可以把國家神器放於這種人的肩上呢?不行。接著晉王的麵孔在腦裏閃現。他看去極驕橫;眼睛白多黑少,顯示了心地褊狹。這種人的胸懷裝不下萬裏河山。再說這小子也多有過失,曾被人告之“有異謀”,跟秦王的情況類似,也是因太子力救得免懲罰……接下去是燕王棣。說也真怪,同樣是親生的兒子,也同樣是馬皇後養育,但棣跟他的兄弟們不一樣;棣不僅長相與他酷肖,而且稟賦、氣質、性脾,更像是他的兒子。尤令他欣慰的是前年對北元的征討。別人看到的隻是燕王出奇製勝,打了大勝仗,俘降乃爾不花。而隻有他,看得比別人更深了一層。他透過戰場上的勝利,看到了朱棣的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與將士同甘共苦,不爭功,不自傲,深孚眾望。與秦、晉二王相比,燕王的確勝出一籌。

隨後他又想到周王。那浮腫的眼泡,那玩世不恭放蕩怪誕的似笑非笑,想起來就覺惡心。若不是馬皇後對橚的“臨終關照”,他無須用劍,用棍子也就把他給打死了!說起來也許沒人相信——馬皇後臨終之前曾交給周王橚一件衣服(那上麵有她的一針一線),又交給他一根棍子。她說:“如果此兒有錯,請讓他穿上這件衣裳,然後再用這根棍子教訓。”馬皇後的這番交代,才使他拿周王沒有辦法。這便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

從周王以後,那些“庶出”的王,年歲小,曆練不夠。有的或許能獨當一麵,但不能威震八方;有的則還是娃娃,需要有人看護照料。這些麵孔有的甚至是極朦朧的,不等清晰起來,瞬間便消失了。

綜合對所有親王的印象,惟燕王棣最為突出。如果另立太子,非棣莫屬。

當然他還可以有第二種選擇。可他委實不想做這種選擇。朱允炆是他的嫡長孫(嫡長孫應該是朱雄英,可雄英早已夭折了),這毫無疑義。但僅僅因為他是嫡長孫,他就必然比孫輩的其他人優秀嗎?顯然不是。這位頭顱稍有點偏的孫子,不但貌相不太討人喜愛,重要的是他的稟賦、氣質,看上去比他的父親還要柔弱。不像是帝王的材料!

洪武皇帝其實早就開始注意朱允炆了。朱允炆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洪武皇帝曾抱過他一回。他把他托起來,映著陽光仔細地觀察。他粉紅色的臉蛋上,綴著兩顆黑寶石似的大眼珠兒,軟軟的稀稀的頭發,使人聯想到剛剛鑽破蛋殼的雞雛兒。

他為有自己的“龍孫”而感到欣慰。他用他的胡須親吻著他,如所有的祖父那樣,向他傳遞著屬於天倫的“隔代親”。

他希望他能喊他一聲“祖父”,但他奉獻給他的則是一泡童溺。童溺射在了龍袍上。當時倒覺得可樂,但過後卻隱隱地生出不快。

當然,對雞雛似的小孩子你是不能計較的。一泡童溺算不了什麼,甚至稍偏的頭顱也算不了什麼。關鍵是這孩子有沒有出息。聽說這孩子天性聰穎,才五六歲便能背誦一首首的唐詩、宋詞了,十一二歲就能創作出極佳的律詩或絕句了。在其同輩中,允炆簡直是鶴立雞群呢!有這樣的“神童”孫子,洪武皇帝怎麼能不高興呢?他一高興,便想找個機會讓孫子展示一下詩才。須知洪武皇帝是極其喜歡詩歌的。他雖然學底兒不厚,但天生有詩人氣質,時常作詩,間或也能有佳作問世。他還特別喜歡對“對子”,對“楹聯”這種特殊的詩體近乎癡迷。所以民間流傳著許多洪武皇帝“對對子”的佳話。如果說洪武皇帝還能有什麼公餘愛好的話,吟詩對對子便是他惟一的愛好了。恰好在一個挺適合吟詩對對子的夜晚,洪武皇帝找到了考試朱允炆詩藝的機會。

那夜新月如鉤,風清氣爽。洪武皇帝偕同他的幾位皇子、皇孫,興致勃勃地登上了文樓,欣賞樓下的馬術表演。那時候尚未建端門和奉天門,也沒有大內金水橋,從奉天殿、文樓、武樓到午門之間是好大的一片空場,適合搞一些比試武藝、馬術之類的活動。

在馬術表演之前,洪武皇帝望著一鉤新月,隨手撫摸著朱允炆的偏腦袋,先是笑歎了一聲“怎麼像半邊月兒呢”?然後命朱允炆就以新月為題,詠詩一首。朱允炆雖年齡小,但詩思敏捷,隨即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