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其他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1 / 3)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見、也是最危害人體健康的傳染病,主要分為甲、乙、丙、丁、戊和庚等類型。它具有傳染性強、傳染途徑複雜、流行麵廣泛、發病率高、病程遷延長等特點。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最常見也是最棘手的。

第一節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髒炎性損害,是中國當前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乙肝主要經血液、性接觸和生活密切接觸傳播,患者及乙肝病毒無症狀攜帶者都具有傳染性。感染乙肝病毒後大約經過3個月的潛伏期就可能發病,主要表現為渾身無力、食欲下降、惡心、嘔吐、厭油及腹脹。

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播

1.傳染源

不管有沒有臨床症狀,隻要血液中有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這樣的人就有傳染性。也就是說,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人,以及乙肝病毒攜帶者均可以傳播乙肝病毒。

有一部分人感染乙肝病毒後,自己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肝功能也沒有改變,但實驗檢查時卻可查出血中帶有乙肝病毒,這種人就稱為乙肝病毒攜帶者。這些人具有傳染性,是乙肝的重要傳染源。

乙肝病毒攜帶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中不會對周圍人群和環境構成威脅。除了不能獻血、不宜參加勞動強度過大的工作外,他們上學、就業、結婚及參加社會活動都不應該受到限製,更不應該受到歧視。

雖然攜帶“乙肝病毒”者沒有肝炎的表現,但他們體內有乙肝病毒,有一定的傳染性,因此不能說是完全健康的人。

2.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傳播。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體液,包括血液、唾液、尿液、陰道分泌物、精液、汗液等中均可能檢出乙肝病毒。

(1)母嬰傳播如果母親感染了乙肝病毒,可能通過胎盤、分娩、出生後密切接觸等方式將乙肝病毒傳染給嬰兒。

(2)醫源性傳播主要是通過輸血及血液製品,使用被患者的血液、體液汙染的醫療器械(如注射器,針灸針、牙科診療器具、介入性治療器具等)及其他物品,或意外地接觸汙染的血液或體液等途徑,使乙肝病毒經破損的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而感染。

(3)生活接觸傳播包括性接觸和其他日常生活密切接觸。與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須刀、茶餐具等均有可能傳染。

3.易感人群

所有體內無乙肝病毒表麵抗體者均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由於乙肝病毒可以通過母嬰傳播、醫源性傳播和生活密切接觸傳播,所以母親是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嬰兒、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員、吸毒者、性傳播疾病病人、血液透析病人、部分醫護人員等容易感染乙肝。

所有乙肝病毒易感者均可以接種乙肝疫苗,但主要是以下七類人群:

(1)學齡前兒童、所有小學、中學(中專)和大學的在校學生。

(2)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表麵抗原(HBsAg)陽性者的密切接觸者,包括配偶、未婚伴侶和家庭成員等。

(3)特殊職業人群,如醫療衛生工作者、飲食服務人員、保育人員、教師、長途貨運司機。

(4)特殊病種人群,血液病或血透析病人、器官移植前的患者、大量受血者或經常使用血液及血液製品者、免疫障礙或免疫抑製劑接受者、精神病或發育障礙患者、腫瘤病人等。

(5)群居生活人群,如軍人、運動員、漁民、海員、社會福利院人員和流動人口等。

(6)其他特殊人群,包括男同性戀及有多性夥伴者、性服務人員、性病患者、靜脈吸毒者、囚犯等。

(7)從乙肝低流行區去高流行區作長途旅行者等。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狀

1.全身症狀

肝髒會影響人體全身,因肝功能受損,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體力不支,下肢或全身水腫,容易疲勞,打不起精神,失眠、多夢等乙肝症狀。少數人還會有類似感冒的乙肝症狀。

2.消化道症狀

肝髒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乙肝患者因膽汁分泌減少,常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厭油、上腹部不適、腹脹等明顯的乙肝症狀。

3.黃疸

肝髒是膽紅素代謝的中樞,乙肝患者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會出現黃疸,皮膚小便發黃,小便呈濃茶色等乙肝症狀。

4.肝區疼痛

肝髒一般不會感覺疼痛,但肝表麵的肝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分布,當乙肝惡化時,乙肝患者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適、隱痛等乙肝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