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是這個“勢”,才是一切成敗的關鍵——“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不怪的兵法一向都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每次作戰打仗都會考慮到所有的情況,把所有能利用不能利用的條件,都利用到恰到好處的地步。他不但是個讀書的、當官的、帶兵的、打仗的、寫詩的、創派的······更是個算賬的!
不怪才怪認為,兵不厭詐就是兵法哲學,如果打仗沒了兵者詭道,那才真叫怪了呢!因此,王大人除了使用上述計謀外,還給大家選定了一個特別的進攻時間——深夜。
不怪壓根就沒想過跟敵人硬拚,他雖然早在行軍途中,就已準備了大量的攻城雲梯,可那都是正兵必備的戰備物資,不能沒有罷了。王大人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還真用不著這些正麵交鋒才用得著的玩意。
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不怪召集所有部下,開了一次別開生麵的動員會。這王司令雖然機智過人,平日待人也和氣,可是在這次會議上,一貫慈眉善目的老王突然變成了閻王,滿臉殺氣地下達了最後的命令——
“此次攻城,由我親自督戰,誌在必取!一鼓令下,附城!二鼓令下,登城!三鼓令下未登城,殺軍!四鼓令下未登城,殺將!”
這是啥意思,就是當我王司令敲第一遍鼓的時候,你們所有人就必須都給我集結到城下;當我開始敲第二遍鼓的時候,所有人就開始火力全開的攻城。
這些都不要緊,關鍵是王大人接下來的話:當我敲第三遍鼓的時候,你們必須登上城樓,如若不然我就把當兵的給殺了;等我敲完第四遍鼓的時候,如果你們還沒攻下城頭,那我就把你們這些當將領給殺了!當然了,大家也別攀比,因為王大人我也會親臨戰場!
王大人話音未落,會場卻早已鴉雀無聲,大家都麵無人色,麵麵相覷就此達成共識——看來這王司令著實不是什麼善類啊。
這些人哪裏知道,就在王守仁還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之時,他就曾經冒著危險縱觀險峻的山勢,孤身一人去探尋少數民族部落的情況,盼望著有一天能率領大軍,衝鋒殺敵。
曾經有一天,不怪在馬伏波廟睡覺時,因為太向往這“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而還”的英雄氣概,竟然在夢中就開始吟起詩來——
卷甲歸來馬伏波, 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 六字題文尚不磨。
也就是說王陽明從小就夢想著有一天能身披戰甲,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渾身散發出一種轟雷埋柱的威嚴霸氣。短短一首小詩,就透露了王陽明人小誌大,要為國家戎馬邊陲,報國立功的遠大誌向。由此可見,現在的王大人之所以如此閻王,其實就是他骨子裏與生俱來的一股狠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