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這個許仲琳活動於嘉靖年間,並且也曾經多次參加鄉試,並且也都是未能獲取好成績,並且他也是在一怒之下拋棄儒服,開始了他的“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的旅程。
據傳,許仲琳在遊曆中多次碰到高人異士,並且還煞有其事的學了不少的仙真秘訣,後來更是撰寫了數十種有關仙釋的書籍。甚至這個叫許仲琳的人還為《莊子》作注,名為《南華副墨》。
《封神演義》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神魔小說,作者根據宋元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並參考民間傳說創作而成,其中各路人神妖魔,持法寶神兵,演先天之數,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伐紂滅商的曆史劇。
但是仔細一想,這《封神演義》的目的是什麼,講的究竟是忠君還是愛民?是在朝歌誓死守護醉生夢死、荒淫無道的紂王,還是投奔西岐,討伐搖搖欲墜的江山?還是那些仁人義士、魑魅魍魎之間如何鬥智鬥勇、鬥法鬥寶?
這本神作依托於商滅周興的傳說曆史背景,以武王伐紂為故事線索,給大家描畫了一副上古諸神呼風喚雨、動搖乾坤的通天法術。打開這本封神榜,讀者恍惚一下子回到了那遙遠的上古殷商,聽到了摘星樓上妲己肆無忌憚而妖冶嫵媚的笑聲,觸摸到了那古樸莊重的青銅器,看到了一場場慘烈而英勇的廝殺。
不風流通過《封神演義》,憑借其豐富的想象力,生生創造出了一個規模龐大,結構複雜但秩序井然、善惡分明的神魔體係。與此同時,他還塑造了一群奇形怪狀而身懷奇技異能的神仙魔怪。
在《封神演義》中,有一批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凶殘暴虐的紂王,神機妙算的薑子牙,身懷絕技、英勇善戰的楊戩,等等等等。
在這個奇幻的世界裏麵,大家拿著各種法寶奇兵,各顯神通:五行遁術、三昧真火、太極圖、翻天印······
不風流監製的這個神怪故事,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千古文化,曆久彌香;特別是在儒道佛三家的闡釋上,它提倡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由來是一家,真是和諧啊。
在不風流的筆下,豐富的神話、傳說、傳奇。想象和野史,雜糅在一起,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複合型香味,讓人一驚之下立刻愛不釋手。但是這些都不是不風流真正的目的,他的真實目的就隱藏在這神怪故事的後麵,隻有有心人才能看到。
不風流在書中塑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充滿仁政和愛民,一個充滿血腥和殺戮。正義和邪惡的較量,是與非的抉擇,演繹著“成湯當滅,周室當興”的天數定論。
當嘉靖在恥笑不風流欲蓋彌彰廉頗老矣的時候,他的曆史局限性讓他不可能看到:他所在的這艘封建帝製的大船駛到明朝,也如商朝般千瘡百孔了。這艘破船在驚濤駭浪中垂死掙紮,沉沒已隻是時間問題,尤其是碰上了他朱厚熜這個船長。正如《封神演義》中所說,一切天數已定。
不風流作為船上的乘客,此時已經對嘉靖這個“船長”徹底失望了。他將一腔悲憤寄於筆端,於是便有了這神怪故事的問世和流行,並且它還是在自認聰明的朱厚熜的眼皮子底下,徐蘇普及開來的。
相對於嘉靖的熟視無睹,其實不風流也有他的無奈,因為他也就隻能做到這一步了,他想再影響甚至是改變當朝皇帝的主意,那是找死!就好像嘉靖的禁海令,不風流就是完全持反對意見的,可惜他卻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一點辦法都沒有。
與嘉靖禁海令相關的,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倭寇事件,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但是大家都誤會了,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以及他們所做的那些事情,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偉大。
其實引發倭寇泛濫的導火索就是嘉靖的禁海令,戚繼光抗倭的對象絕大多數其實都是我們自己人,是那些被朝廷逼得活不下去的沿海居民,我們自己國家的老百姓!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倭寇的消失並不是戚家軍英勇殺敵的結果,反而是一紙解除禁海令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