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王守仁先生還不能光榮退休,因為他還要去山區剿匪。王先生雖說是哲學家,但某些方麵卻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槍就是良民,拿起槍就是悍匪,一旦兵權在手,大軍待發,他就如同凶神惡煞附身,開始整頓所有部隊,嚴格操練。
這其實並不矛盾,因為王守仁很清楚,對於叛亂者,講解哲學是沒有用的,隻有開展武裝鬥爭,槍杆子才是硬道理。
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不過估計王守仁先生也沒想到,他的到來對這場叛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起碼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聲到底有多大。
就在聽到王守仁前來征討的消息後,領導叛亂的兩個首領當即達成了共識——投降。
王先生實在是名聲在外,他的光輝業跡、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聞,連深山老林裏的少數民族也是聞名已久,叛亂者也就是想混口飯吃,犯不著和王先生作對,所以他們毫不遲疑地決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這二位首領倒還有個擔心,由於王先生之前的名聲不好(喜歡耍詐),他們兩個怕就算投了降,到時候王先生陰他們一下,翻臉不認人怎麼辦?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無疑,還是投降吧。
其實王守仁先生還是守信用的,隻有對不講信義,玩弄陰謀的人,他才會痛下殺手,見到這二位首領後,他下令拖出去打了頓板子(教訓一下),就履行了諾言。
就這樣,朝廷折騰了幾年毫無辦法的兩廣之亂,王守仁先生老將出馬,立馬就解決了。這件事情給他贏得了更多的榮譽,朝廷上下一片讚揚之聲,但這最後的輝煌也燃盡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他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發作,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回家,從哪裏來,就回哪裏去吧!
可是他的病情實在太重了,要等到上級審批,估計墳頭上都長草了,王守仁當機立斷,帶著幾個隨從踏上了回鄉之路。
但他終究沒有能夠回去。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守仁到達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動了,這裏就是他最後的安息之地。
在臨終之前,他的門人聚在他的身旁,問他還有什麼遺言。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走。飛的我可以射,走者我可以網,遊的我可以釣。
但是龍,我不知該怎麼辦啊!學識淵深莫測,誌趣高妙難知;如蛇般屈伸,如龍般變化,龍乘風雲,可上九天!〗
對於王守仁先生,別無他法,咱們隻能用這段兩千多年以前的文字來描述他,這是他應得的稱頌。而這句話,大家可都知道,它可是孔子當年,異常尊敬的形容他的老師老子的!
儒家講究的三個終極目標,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達到其一就已經很是了不起了,但是我們的不怪王陽明先生把這三個終極目標都達到了,並且還都完成的那麼的有目共睹,那麼的完美無瑕!
威震天下,學名遠播,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王陽明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