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這個時候,起義於山東的楊虎也率領部隊前來同劉六等人會合,眾人奉楊虎為首領,扯起“除暴安良”的旗幟,招兵買馬擴大隊伍,與官府對抗。
正德六年正月,劉六劉七的好朋友豪俠齊彥名,在安肅不慎被捕入獄。劉六劉七與楊虎周密謀劃,冒死劫獄救出齊彥名。此次劫獄事件畿內大嘩,起義軍的聲威大震,很多貧苦農民紛紛響應投靠,旬日間達數千人。更有很多馬匹在此間被起義軍所獲,隊伍迅速壯大了起來。
三月,起義軍連下河北博野、饒陽、南宮等州縣,繼而攻入山東,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餘州縣。劉六劉七的起義軍一度氣勢很盛,“所至縱橫,如蹈無人之境”。
明廷震驚,吏部尚書楊一清上奏章,建議以大臣節製諸道軍事。於三月間,詔命右都禦史馬中錫提督軍務,惠安伯張偉,充總兵管統禁軍南征,出師鎮壓。但是張偉是個紈絝,馬中錫是個書生,他雖然以寫作《中山狼傳》著稱於世,但打仗卻不是行家裏手。
麵對文官愛錢、武官怕死的現實,馬中錫理所當然地選擇了招撫,劉六劉七立即予以回應,“賊聞欲就撫,相戒毋焚掠”。
馬中錫對劉六的暴亂,其實也有準確的認識:“盜本良民,由中官貪瀆所急,若推誠待之可不戰降”,於是他決定親自去劉六的軍營走一趟。
馬中錫待之以禮,並帶去酒食犒賞。真誠、理解和尊重使劉六之屬深受感動,他們下跪哭泣,向馬中錫敬酒磕謝。劉六“慷慨請降”,然而劉七卻在一旁仰天長歎道:“騎虎不得下,今閹臣柄國人所知也,馬(中錫)都堂能自主乎?”
劉七的頭腦是清醒的,事實證明馬中錫非但不能“自主”,就連“自保”都做不到,他和張偉因“討賊無功”而被朱厚照下獄。馬中錫最終死在獄中。而劉六劉七也徹底拋棄了幻想。
在不斷取得勝利的形勢下,起義軍提出“建國扶賢”的口號,製訂了先取河北、河南,擴集兵馬,再占南京,建立政權的方針。
接著,義軍兵分兩路,東路由劉六、劉七、齊彥名統領,活動於山東地區,西路由楊虎等人統領,活動於河南地區。
正德六年五月,東路起義軍由山東入河南,進湖廣轉趨江西,又揮師北上,直抵霸州。
六月,西路的楊虎則由南而北進山西,又東入河北,直抵文安。
八月,兩軍會攻霸州,威脅京師。
在此形勢下,明政府加緊設防,撤換馬中錫和張偉,改派兵部右侍郎陸完提督軍務,統領邊兵和京營官軍阻擊起義軍。因為官軍勢強,義軍為避其鋒芒,分股撤離畿輔向外地做戰略轉移,分散牽製強敵的兵力,劉六一支衝破包圍,東入山東樂安(今山東廣饒),楊虎所部則轉入山東東昌地區,分兵牽製敵人。
兩支義軍縱橫馳騁數千裏,如入無人之境。義軍所到之處,人們“樂於供給、糧草器仗,皆因於民,棄家從亂者,比比皆是。”當兩支義軍會師文安時,已發展成數萬人的大軍。
合二為一後,劉六、劉七、齊彥名、楊虎、趙鐩等合兵攻棗強,守城參將宋振驚破膽,不敢發一矢、城陷。明廷統治者們鑒於此,認為京軍廢弛懦弱,議發邊兵禦之。朝廷被迫命右僉都禦史陸完率宣府、大同、延綏三總兵統邊兵主力棄關入內鎮壓起義軍,並將山東巡撫都禦史邊憲等人撤職查辦。同時詔告全民,以高額賞金收買劉六劉七的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