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是一個小縣,1994年用電量達1,8億千瓦時,預計1995年將突破2億千瓦時。連續幾年我縣用電量每年都以9%一口%的速度遞增,而在供電網絡上由於受資金等因素製約,除在變電設施上有較大發展外,基本維持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這種狀況與工農業的飛躍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極不適應,造成供電電壓低,供電可靠率低。如雲夢城關地區部分低壓供電末端電壓在130-150伏之間,造成居民家用電器設備燒壞或無法啟動。
供電可靠性方麵形勢也很嚴峻,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麵:一是企業體製問題。電力企業重發、輕供、不管用,沒有理順生產和銷售之間的關係,沒有對供電給予應有的重視,二是對縣級農電企業統得過死,沒有自主經營權和決策權,企業沒有活力;三是企業一直延續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模式,導致農網建設和改造資金嚴重不足,很多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如我縣供電網絡形成於六、七十年代,從設計到施工都是低標準,低要求,很多變電站的布點僅考慮農排農灌,不盡合理。
隨著改革開放,工農業生產的飛速發展,特別是鄉鎮工業異軍突起,縣年供電量由80年代初的7870萬千瓦時增加到現在的1“8億千瓦時,使導線嚴重超負荷運行;10千伏供電半徑在25千米以上,超過合理供電半徑,造成供電端與受電端壓降過大,線損過高。要從根本上改變供電質量必須對現有電網進行調整和改造,首先要對偏僻離負荷中心的變電站要搬遷和重建,這將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如1993年我局對城網進行改造,從10千伏供電框架調整到低壓逐戶整改就投資180餘萬元,全部整改資金以自籌和貸款解決。整改後,經濟效益是明顯的,僅減少線損電量一項每年達610萬千瓦時,一年可增收182萬元,即一年可回收整改資金,但增收部分全額上交,地方和企業並沒有得到實惠,嚴重地製約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根據我局“九五”規劃,僅城網由單回供電改雙回供電,就需投人整改資金700萬元,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徹底改革現行體製,是難以實現城網改造規劃的。
其二是雲夢局電壓合格率主要是受大電網的控製,是我們縣級電力部門無法調節的。其三是在質量管理上存在認識問題。由於供電企業獨家經營,具有一定的壟斷性,且供求矛盾突出,是緊俏商品,對電能的質量意識較淡薄,對電能質量管理在開展供電企業雙達標工作以前對“兩率”基本無考核辦法和獎懲製度,一方麵係統無功出力不足功率因數低、電壓低;另一方麵係統內的和用戶的無功補償裝置又未按《規則》要求及時投切,以致增多事故點和增加維護材料費用開支,很多應裝分散電容補償的用戶未按要求設計和裝置無功補償設備,對315千伏安及以上的大宗用戶認真地執行力率調整電費,沒有起到調動用戶的功率補償的積極性,對用戶負荷也未按《電網調度條例》要求進行有效控製,造成用戶搶高峰超負荷,而增加拉閘限電次數,其結果是影響了電壓合格率和供電的可靠性。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農電企業進一步轉換經營機製,《全國供用電規則》的進一步貫徹實施和《電網調度管理條例》的頒發執行,對我們電力企業的供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
針對農電發展和電網改造缺乏資金的問題,充分利用政策和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向縣委,縣政府宣傳“誰集資、誰辦電、誰受益”的辦電方針,在全縣範圍內集資1400萬元興建縣河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與之配套的35千伏、10千伏線路以及城關低壓電網改造工程,並取得了初步效果,一是大大緩解了原10千伏主線超負荷運行的狀況,減少線路壓降,提高電壓質量I二是每條線路的供電區域相對減少,事故發生的幾率和停電麵積減少,有效地提高了供電的可靠性。
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整治城關用電秩序。城網供電質量差,除了城網本身不適應用電發展的需要外,用電管理混亂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由於偷電嚴重,其變壓器損失一直在40%以上,造成線路和公變超負荷,為此,對城網用電進行全麵整治,安裝集裝箱583個,集裝用戶4483戶,更換淘汰不合格電表2376塊,清理長期無戶頭用電562戶,增補用戶728戶,使全城大街小巷用電秩序全部標準化。整改後一年運行實踐證明效果是明顯的,第一,降低高峰負荷116千千瓦。第二,電壓質量明顯提高,經實測居民用電電壓在197伏~223伏之間。第三,事故明顯下降。第四,企業經濟效益顯著,僅少損電量一項一年增收140萬元。
推廣應用新產品、新設備,逐步對陳舊老化設備更新換代。如將10千伏少油開關更換為真空開關後,基本無需檢修,又如采用我局自行研製的具有邏輯判斷功能的繼電保護裝置,有效地克服了保護的越級跳閘,大大縮小事故停電範圍。
加強計劃管理性,克服生產管理上的隨意性,堅持月度生產計劃,有效地限製臨檢次數,同時加強檢修質量的監督機製,提高檢修質量,延長檢修周期。
嚴格《電網調度條例》,加強負荷管理。對大宗用戶安裝負荷計量器和分時計量裝置,有效地削峰填穀,提高負荷率。
由於整個電力係統的發、供、用存在著時間和空間的統一性,電能質量與電力係統中各個子係統的工序質量和工作質量緊密相關,電力產品的最終質量,需要電力規劃,科研、設計與發供電設備製造、發供電企業等部門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