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朋友給蔚雅的兒子買了一頂帽子。兒子一戴就不停地抱怨,“帽子太小啦!”“怎麼戴著還頭皮發癢呀?”一臉的不高興,更沒有主動表示感謝之意,弄得蔚雅很生氣,朋友也一臉尷尬。
等朋友走後,蔚雅就問兒子:“如果你把買來的一個禮物送給別人,結果人家看到你送的東西一臉的不高興,你心裏會怎樣想?如果對方高高興興地接受了你的禮物,並真心地表示感謝,你是不是會很愉快呀?”
當兒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對時,蔚雅就建議兒子給送他帽子的阿姨打電話。在電話中,兒子首先向阿姨道歉,接著又真心地表示了感謝。後來,兒子懂事許多,對於那些幫助自己的人,對自己好的人,他都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感謝了。
許多孩子沒有感謝別人的意識,而有的孩子雖然知道應該感謝,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有的則是羞於表達。一位母親說,她的兒子隻有在得到別人的暗示時,才會對幫助他的人表示感謝。為了讓兒子懂得主動尊敬他人、感恩大家,這位母親經常向孩子說“謝謝”,並引導兒子說“謝謝”,培養兒子禮貌的習慣和感恩的心態。
其實,讓孩子學會對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式,而要真心實意,要及時主動。
感謝要及時,不能慢吞吞地一拖再拖;主動,是從態度上說的,要主動和對方說聲“謝謝”,而不是等別人提醒才不情願地說聲“謝謝”。及時主動的感謝,才能顯示出孩子對他人的幫助的重視程度,說明孩子十分尊重他人的幫助,也說明孩子是一個懂禮貌、懂感恩的人。也隻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得到別人再次的幫助。
潘雲是一個丟三落四的孩子,經常忘了帶文具盒或是帶本子去學校,因而遇到這些麻煩時,他不得不向同桌借。當同桌借給他之後,他又不知道感謝對方。有時候,同桌也會找潘雲借東西,而潘雲卻不怎麼願意,有時候還故意編個理由騙同桌。
有一次,潘雲忘記了帶語文課本。當他想和同桌共用語文課本時,同桌堅決不同意。這讓潘雲非常鬱悶,整節課都沒聽好。
回家後,他向爸爸抱怨這件事。爸爸問清原因後對他說:“不管是在哪裏,別人幫助了你,你一定要誠心地表示感謝。否則,下次別人不會再幫助你的。”潘雲連連說:“好!我懂了。”正當潘雲準備離開的時候,爸爸又說:“感謝別人不單單是一句‘謝謝’,更應該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別人,而且應該主動幫助別人,這就是最簡單的感恩。”
經過一次次的“感恩練習”,潘雲在主動表示感謝他人方麵果然有很大進步。
感謝他人,對人家說聲謝謝,是感恩的簡單形式。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態,要從培養孩子學會對幫助他的人說聲“謝謝”開始。或許,有些孩子認為:“我和某某同學關係挺好的,我們是朋友,不說謝謝不要緊,對方不會計較的。”
針對孩子的這種想法,家長要告訴孩子:“感謝他人,並不能因為對方是你的朋友就可以省略。”其實,這也告訴了孩子,不能因為幫助他的人是他的父母,就可以不對父母表示感謝。說到底,讓孩子學會對幫助他的人表示感謝,父母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感謝自己。
生活中,父母要嚴格要求孩子。當你給孩子提了書包時,要讓孩子學會說“謝謝”,當你為孩子夾菜了,也要讓孩子學會說“謝謝”。當然,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的幫助,父母要很認真地說“謝謝”,以此給孩子正麵的影響和教育。隻有從生活細節入手,才能讓孩子養成感恩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