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男同學和父母一起坐公共汽車外出遊玩。車來了,那個男孩一個箭步竄上車,神情坦然的坐在座位上,而站在男孩子身邊的父母心甘情願地飽受擁擠。
車上的一位老大爺看不下去,便說:“孩子,你應該把座位讓給你的父母坐。”還沒等男孩做出反應,他的父母急忙對他說:“你坐吧,我們不累。”可事實上,男孩的父親已經被沉重的旅行包壓得站不穩了。
孩子不懂得用自己的行動表現對父母的愛,原因並非全在孩子身上。很多孩子從小到大就習慣了接受愛,他們沒有感恩的意識。如果父母不教育孩子,不懂得在必要的時候向孩子“索取”愛,那麼孩子可能會永遠自私下去。
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禮讓和孝敬的時候,父母應該高興地接受並讚揚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沒有這個意識,父母可以大膽地向孩子“索取”。“索取”的過程也是教孩子付出愛,回報愛的過程。
有一個家庭,每次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如果他忘記給爸爸媽媽一份,爸爸媽媽絕對會提醒孩子:“孩子,你應該給爸爸媽媽一份,這樣才是好孩子。”
全家3人都愛吃蘋果。每次媽媽都會讓兒子拿3個蘋果,洗幹淨了每人一個。有一次,家裏就剩下3個蘋果了。兒子沒像平時那樣把蘋果遞過來,而是用眼睛看著爸爸媽媽,他的意思是說:“就剩3個了,你們倆還吃嗎?”孩子的媽媽隨即對丈夫使了個眼色——吃!結果夫妻倆就開始吃蘋果。爸爸媽媽這邊吃,兒子在那邊就開始流眼淚,他可能在想:“真吃啊,都不給我留點……”
見狀,媽媽說:“蘋果吃完了還可以再買,你不能隻想著自己吃蘋果而不管爸爸媽媽了呀!”兒子聽後點點頭,從那以後,他變得更加懂事了。後來這個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學,對父母很有孝心,對同學和朋友也很照顧,很受大家歡迎。
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他的天性一樣表現得很自然。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愛心。父母要適當把自己對孩子的愛藏起來,同時要理直氣壯地向孩子“索取”愛。
當然,孩子或許因為父母的“索取”感到不高興,或是覺得疑惑,因為孩子小,他們不懂得什麼叫感恩,什麼叫愛。這正好是教育孩子的機會,父母要告訴孩子:“我們那麼愛你,你也應該用同樣的愛回報我們。這就叫感恩,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實際行動對我們表現出愛。”
當孩子學會了感恩於父母後,父母可以繼續將感恩的對象擴展到幫助孩子的人身上,告訴孩子:“別人幫助了你,你就要學會感謝他人,並在必要的時候幫助別人。”
父母愛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但讓孩子愛父母同樣是順理成章的。父母不能一味責怪孩子的自私無情,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太愛孩子,才讓孩子隻知道得到別人的愛,而忽視付出愛?愛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當孩子忘了用行動表示對父母的愛時,父母一定要記得提醒孩子,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抑或是一句簡短的提示,都是向孩子索取愛的方式,也是培養孩子感恩之心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