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新生仔畜疾病(3 / 3)

初期以單純性腹瀉為主,其他症狀輕微。當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胃腸炎時,症狀加重。病犢精神不振,食欲廢絕,體溫升高,呼吸、心跳加快。嚴重者頻排水樣暗綠色或黑色稀便,糞內含有大量黏液和血液,並有惡臭和腐敗氣味。甚至肛門鬆弛,排糞失禁。

【治療】

首先應除去病因,加強飼養管理,清理胃腸,保護胃腸黏膜,抗菌消炎,製止胃腸內容物的腐敗發酵,預防脫水和增強牛的抵抗力。應將病犢單獨置於幹燥、溫暖、清潔的畜舍,然後進行藥物治療。

(1)在病初期應清理胃腸。一般用人工鹽100~200g,加魚石脂10g~20g,乙醇50~100mL,常水2~3L,一次內服。

(2)當腸內容物已基本排空,糞的臭味不大而仍腹瀉不止時,可進行止瀉。用藥用炭100~200g,加水適量一次內服,每日2次。

(3)製止炎症的發展,應用抗菌藥物。選用廣譜抗生素作為首選治療藥物,如喹諾酮類、慶大黴素、磺胺類藥物等。

(4)輸液防止脫水,可用5%葡萄糖鹽水500~1000mL,加20%安鈉咖液10mL、5%碳酸氫鈉液50mL,混合後靜脈滴注。

(5)中草藥方劑:鬱金30g、銀花36g、梔子18g、訶子28g、黃連18g、白芍18g、黃芩15g、黃柏15g、烏梅15g、石榴皮15g,水煎候溫灌服。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加強妊娠後期母牛的飼養管理,缺硒地區在妊娠後期,即產前21d左右注射亞硒酸鈉—維生素E。

(2)加強接產人員的技術操作管理,注意接產時的衛生,加強飼喂環境、工具和飼養環境的定期消毒,以預防為主。犢牛的生活環境應清潔、幹燥、寬敞,陽光充足,冬暖夏涼,應做到“四勤”,即勤打掃、勤墊草、勤觀察、勤消毒。

(3)出生後的犢牛在0.5h內喂給初乳,要求是抗體含量高的優質初乳,喂時溫度控製在35~38℃,喂量在1.75kg左右,以使犢牛盡早獲得母源抗體。

(4)堅持“四定”,即定溫、定時、定量、定飼養員。乳溫恒定,不能忽高忽低;喂乳時間固定,不能忽早忽晚;喂量固定,不能忽多忽少;要選有經驗的飼養員管理犢牛,固定人員,責任心要強,不能隨時更換。

(5)有傳染病史的牛場,可選用特異性疫苗做預防性注射,治療時可選用特異性抗體配合治療。規模奶牛場可根據需要,定期采用防治疾病的預防性免疫措施。

五、新生犢牛搐搦

新生犢牛搐搦發病突然,表現出強直性痙攣,繼而出現驚厥和知覺喪失。多發於生後2~7d的犢牛,病程短,死亡率高。

【病因】

確切原因不清,有人認為是胚胎期間母體礦物質不足,由急性鈣鎂缺乏引起的。也有人認為是鎂代謝紊亂引起的。

【症狀】

犢牛突然發病,多站立、頸伸直,呈強直性痙攣。口不斷空嚼,唇邊有白色泡沫,並由口角流出大量帶泡沫的涎水。繼則眼球震顫、牙關緊閉,呈全身性痙攣、角弓反張,隨即死亡。

【治療】

10%氯化鈣注射液20mL、25%硫酸鎂注射液10mL、20%葡萄糖注射液20mL,混合1次靜脈注射。或用25%硫酸鎂注射液20mL,分3~4個點肌內注射;10%氯化鈣注射液20mL,1次靜脈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