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牛羊營養代謝病(1 / 3)

第一節 營養代謝病概述

營養代謝是生物體內部和外部之間營養物質通過一係列同化和異化,合成與分解代謝,實現生命活動的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的過程。由於營養物質的絕對和相對缺乏或過多,導致營養物吸收不良、營養物質需求增加、參與物質代謝的酶缺乏和內分泌功能障礙,致使機體生長發育遲滯,生產力、生殖能力和抗病能力降低,甚至危及生命。此類性質的疾病統稱營養代謝病。

一、營養代謝病的病因

隨著養殖業的發展,奶牛數量不斷增多,高產、穩產、健康已是奶牛飼養生產的重要目標。奶牛產量的提高,除了與選種選配,提高牛群質量有關外,還與限定性飼養、集約化生產管理有關,而限定性飼養和集約化生產管理卻又增加了營養代謝病發生的可能性。即單純追求高產、高質量必將帶來母牛營養代謝障礙問題的發生。目前,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高產牛群,母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疾病的發病率增高,這不僅直接影響奶產量,而且還影響產後母牛的發情、配種,表現出發情延遲、久配不孕。有的病牛對藥物反應不敏感,治療無效,最後隻能淘汰,給生產造成重大損失。在養牛生產中以奶牛的營養代謝疾病發病率高,在奶牛生產中又以母牛圍產期營養代謝疾病的發病率最高。

引起牛營養代謝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營養物質供給和攝入不足

日糧不足,或日糧中缺乏某種必需的營養物質,其中以蛋白質(特別是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更為常見。此外,食欲降低或廢絕,也可引起營養物質攝入不足。

2.日糧結構不合理

精料飼喂過多,優質粗料不足是我國牛場特別是南方地區牛場的普遍問題。也違反了反芻動物的消化特點。其結果必然會引起瘤胃酸中毒、蹄葉炎、酮病、妊娠毒血症、乳熱症、真胃移位等疾病的發生。

3.動物對營養物質消化、吸收不良

胃腸道、肝髒及胰腺等功能障礙時,不僅可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而且能影響營養物質在動物體內的合成代謝。

4.動物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量增多

(1)生理性增多:如公牛配種期、母牛妊娠期和泌乳期、犢牛生長期所需的營養物質大量增加。

(2)疾病時消耗增多:如結核、寄生蟲等,其體內營養消耗增多。

(3)飼料中抗營養物質過多:如蛋白質抑製劑、皂苷等,能降低蛋白質的消化和代謝利用;植酸、草酸、硫葡糖苷等,能降低礦物質元素的溶解利用;脂氧合酶抗維生素A、維生素E及維生素K,硫胺素酶抗硫胺素、煙酸、吡哆醇等,均能使某些維生素滅能或增加其需要量。

5.營養物質的平衡失調

動物體內營養物質間的關係是複雜的,除各營養物質的特殊作用外,還可通過轉化、依賴和拮抗作用,以維持營養物質間的平衡。

(1)轉化:如糖能轉變成脂肪及部分氨基酸,脂肪可轉變為糖和部分非必需氨基酸,蛋白質能轉變為糖及脂肪。

(2)依賴:如鈣、磷、鎂的吸收,需有維生素D;脂肪是脂溶性維生素的載體;合成半胱氨酸和胱氨酸時,需有足量的甲硫氨酸;磷過少,則鈣難以沉積;缺鈷則維生素B12不能合成;維生素E和硒的協同作用等。

(3)拮抗:如鉀與鈉對神經—肌肉的應激性,起著對鈣的拮抗作用;充足的鋅和鐵,可以防止銅中毒;維生素E的補給,可以防止鐵中毒。

6.牛體功能衰退

牛年老和久病不愈,使其器官功能衰退,從而降低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利用能力,導致營養缺乏。

7.遺傳因素

牛的先天性卟啉症(單隱性因子遺傳)、安格斯牛的甘露糖苷過多症(特殊的溶酶體水解酶的遺傳性缺乏)等。

8.汙染因素

環境汙染對畜牧業的危害越來越嚴重,如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農藥化肥、真菌等的汙染。這些都可汙染空氣、水域、土壤和飼料。當汙染嚴重時可直接引起中毒,但未達中毒量時,往往引起消化代謝功能障礙,促進營養代謝病的發生。如氟、鎘、鉛可促使鈣、磷代謝障礙,真菌可促進肝功能障礙。汙染還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的健康。

二、營養代謝病的診斷

營養代謝病多呈慢性,涉及的髒器與組織比較廣泛,且其典型症狀出現較晚。因此,對於此類疾病的診斷,必須從調查飼養管理水平著手,結合臨床症狀、化驗資料等,進行詳細而全麵的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1.飼養管理水平調查

由於營養代謝性疾病,大都影響動物的生長發育、生理功能和生產性能,故其症狀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對飼養管理水平的調查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牛群不同飼養階段的了解,可以分析牛群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營養供給是否合理;通過對日糧的數量、結構的了解,可以估計熱量及所含營養成分的多少。通過對飼料加工調製的了解,能幫助分析飼料中營養成分的破壞程度。

2.生理狀況及生產性能的調查

牛的種類、年齡、用途以及生理的不同階段,對營養的需要量和成分是不同的。役用牛對糖和脂肪的需要量較多;乳用牛在配種期、妊娠期、生長期、泌乳期,不僅所需營養量大,而且對蛋白質的需要較多,靠粗飼料飼養的反芻畜,缺磷比缺鈣多見。

3.症狀識別

通過調查和現場觀察,以了解牛群的異常表現,常能提示重要的診斷指征。如皮膚幹燥肥厚,眼結膜幹燥發炎,夜盲,以及種公牛高比例的無頭精子,是維生素A缺乏症的特征。牛犢長骨骨端粗大,肋骨與肋軟骨連接處明顯腫大並形成圓形結節,甲狀腺腫大是碘缺乏症的特征。牛的汗多是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的先期症狀。

4.實驗室診斷

動物生理生化指標檢測和飼料營養分析對營養代謝病的診斷以及某些疾病的鑒別有重要意義。測定血、尿中鈣、磷的濃度,能幫助分析骨軟症的病因。血漿維生素A的測定,對確診維生素A缺乏症有幫助。肝及血液中的銅水平,可作為缺銅症的指標。必要時,進行細菌和寄生蟲卵檢驗,可鑒別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5.治療試驗

通過補給患病牛群可能缺少的營養成分(飼料或營養製劑),觀其效果,也是一種重要的診斷方法。如補給維生素A後,症狀明顯減輕,則為維生素A缺乏症。有出血性傾向時,補給維生素K不見效,而補給維生素C有效,則是維生素C缺乏症。牛腹瀉時,用多種抗菌藥治療無效,而用亞硒酸鈉和維生素E迅速治愈,則為硒—維生素E缺乏症。

6.病理剖檢

對病死牛隻和抽選發病牛隻,在嚴格控製的條件下剖檢,多能給群發病提供重要依據。如犢牛肌肉變性,外觀灰黃,骨骼肌有白色條紋,橫斷麵有灰色白色斑點,是“白肌病”的特征。

三、營養代謝病的監控

營養代謝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營養物質的“輸入”和生產“輸出”失調,機體不能代償所致。通常情況下,營養代謝疾病的發生多屬慢性經過,即為長期營養失調而導致臨床發作的過程,營養代謝疾病臨床症狀的表現,反映機體營養代謝已處於嚴重紊亂的程度。因此,早期監測、提早預報是對奶牛營養代謝疾病監控的有效途徑。為此,在生產中應從以下幾方麵考慮:

1.隨時掌握飼料的種類及日糧的組成

為使日糧的營養物質及其營養價值能滿足奶牛的營養需要,應定期對飼料中的幹物質、奶牛能量單位(NND)、粗蛋白(CP)、可消化粗蛋白(DCP)、鈣(Ca)、磷(P)及維生素等進行計算,並與奶牛的飼養標準進行比較,看其是否符合要求,依此標準進行必要的調整。

2.對飼料的要求

(1)充分利用現有飼料資源,保證飼料供給。奶牛飼料有青幹草、玉米青貯、塊根、豆粕類和精飼料。礦物質飼料中,應有一定比例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每年應對所喂奶牛的各種飼料進行一次常規成分測定,並確定其飼用及經濟價值。

(3)配合飼料應根據本地區的飼料資源、各種飼料的營養成分,結合奶牛的營養需要,因地製宜地選用飼料,並進行加工調製。

(4)從飼料加工廠購來的混合飼料,必須了解其營養價值。

(5)應用化學、生物活性等添加劑時,應了解其生理作用與安全性。

(6)嚴禁飼喂發黴變質飼料、冰凍飼料、農藥殘毒汙染嚴重的飼料,以及被病菌或真菌汙染的飼料。

3.合理供應日糧,滿足營養需要

(1)幹奶期。日糧幹物質占體重2%~2.5%,每千克飼料幹物質含奶牛能量單位19~24(個),粗蛋白8%~10%,鈣0.6%,磷0.6%,粗纖維16%~19%。

(2)圍產期。分圍產前期和圍產後期:圍產前期,日糧幹物質占體重的2%~2.5%,奶牛能量單位為21~26(個),粗蛋白9%~11%,鈣0.3%,磷0.3%,粗纖維15%~18%。圍產後期,日糧幹物質占體重的2%~5%,奶牛能量單位20~25(個),粗蛋白12%~14%,鈣0.6%~0.8%,磷0.4%~0.5%,粗纖維12%~15%。

(3)泌乳盛期。日產奶20kg時,日糧幹物質占體重的2.5%~3.5%,奶牛能量單位40~41(個),粗蛋白12%~14%,鈣0.7%~0.75%,磷0.46%~0.5%;日產奶30kg時,日糧幹物質占體重的3.5%以上,奶牛能量單位43~44(個),粗蛋白14%~16%,鈣0.8%~0.9%,磷0.54%~0.60%。粗纖維均為18%~20%。

(4)泌乳中期。日產奶量15~20kg時,日糧幹物質占體重的2.5%~3.5%,奶牛能量單位30~34(個),粗蛋白10%~14%,鈣0.7%~0.8%,磷0.55%~0.60%,粗纖維17%~20%。

(5)泌乳末期。日糧幹物質占體重的2.5%~3.0%,奶牛能量單位30~35(個),粗蛋白13%~14%,鈣0.7%~0.8%,磷0.5%~0.6%,粗纖維18%~20%。

4.加強管理,提供良好飼養環境

(1)牛舍堅固耐用,符合衛生標準,寬敞明亮,冬暖夏涼。

(2)運動場地麵平坦,四周有排水溝。場內有遮陽棚、飲水槽、食鹽池;糞便及時清掃,墊平坑窪、排除汙泥積水,保持幹燥。

(3)冬天要防寒保暖,夏季要有防暑降溫措施。

(4)根據奶牛不同生理階段來分群管理,固定飼喂、擠奶休息工作日程,已固定的生產程序不應輕易改動。

(5)嚴格執行防疫消毒製度,建立奶牛病曆檔案。

5.定期進行血液檢驗

定期監測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可以預報一個畜群或一個泌乳牛群的代謝性疾病的發生。通過血檢發現,如果某一成分或某一生化指標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時,即可預示其某些物質的代謝紊亂,為此,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其負平衡的繼續出現。由於奶牛年齡、妊娠期、幹乳期、飼養條件、飼料種類、性質以及環境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血液成分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應定期對奶牛、高產牛進行2~4次血檢,及時了解其血液中各種成分的含量及變化。檢驗項目主要包括有血細胞數、血細胞壓積值(PVC)、血紅蛋白、穀草轉氨酶、血鉀、血鈉、血鎂、血鈣、血糖、血尿素氮、血清無機磷、總蛋白、白蛋白、堿貯、血酮體、血遊離脂肪酸(FFA)等。根據所測結果,與奶牛正常血液生理值進行比較,為早期預防提供依據。目前,國外不少國家已確立了這種措施,並製定出關於奶牛營養狀態的判斷標準表用於生產。

6.建立產房

定期酮體監測製度臨產和產後母牛的健康程度,在整個泌乳期內是一個關鍵的階段,所以應對其進行定期的健康檢查。由於圍產期母牛食欲減退,特別是母牛產後營養負平衡的出現,體脂的動員,酮體的監測是最重要的指標,根據對黑白花奶牛乳酮變化規律的研究得出,乳酮濃度與泌乳月呈負相關,與產奶量呈正相關,因此在高產奶牛群應建立酮體監測製度。具體程序是:產前1周隔日測尿pH值、酮體1次;產後1d,可測尿的pH值和乳中酮體,隔日1次直到出產房(產後14~20d)。凡測定尿液pH值呈酸性、尿(乳)酮體含量升高者,立即進行治療。

四、營養代謝病的預防措施

1.臨產前1周對高產、年老、體弱和食欲缺乏的牛隻,加強看護,經檢查體溫正常者,可靜脈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必要時第2天靜脈注射5%磷酸二氫鈉各500mL,鈣、磷不能同注,至少隔6h;否則,可引起呼吸高度困難,呻吟、窒息死亡。對產後食欲缺乏的牛隻也應用此方法加以保健。

2.產前1周用維生素D310000U,每日1次肌內注射,直到分娩為止。

第二節 牛羊常見營養代謝障礙病

一、酮病

酮病是糖不足及其代謝障礙所致體脂大量分解及脂肪酸氧化不全,產生多量酮體的堆積,從而呈現低血糖、高血脂、酮血、酮尿、酮乳,並由呼氣、尿、奶排出似爛蘋果氣味為特征的疾病。本病多發生於營養過剩、舍飼缺乏運動的高產奶牛,尤以3~5胎的高產胎次及產後4~8周的泌乳盛期最為嚴重。也可發生於妊娠後期。低產牛和奶山羊發病的較少,役牛則偶有發生。

【病因】

主要因素是母牛高產、營養、分娩及泌乳,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營養供應不足,致使母牛能量負平衡。病因學的突出特點是碳水化合物飼料不足、糖類缺乏,導致體蛋白分解和脂肪動員,結果引起了酮體生產增加。

1.原發性營養性酮病

即飼料供應過少,飼料品質低劣、飼料單一,日糧處於低蛋白、低能量的水平下,致使母畜不能攝取必需的營養物質。所以也稱為消耗性、饑餓性酮病。

2.自發性酮病

指按正常飼養方式飼喂,日糧處於高能量、高蛋白的條件下,這種在飼料充足而又高產的奶牛發生的酮病,稱之為“有生產者的醋酮血病”。這類酮病的發生在生產中常見,它常發生於分娩後1~8周的高產母牛,開始呈亞臨床酮病,或隨後痊愈,或發展為臨床型酮病。其發生可能與機體消化代謝機能障礙有關,即不能使攝入的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轉變為葡萄糖所致。

3.繼發性酮病

奶牛由於患前胃弛緩、瘤胃臌氣、創傷性網胃炎、真胃移位、胃腸卡他、子宮炎、乳房炎及其他產後疾病,往往引起母牛食欲減退或廢絕,由於不能攝取足夠的食物,機體得不到必需的營養所致。

4.食物性或生酮性酮病

飼料性質能引起酮病的發生。當供給含丁酸多的飼料,所含丁酸經瘤胃壁或瓣胃壁吸收後引起發病。青貯飼料比幹草含生酮物質要多,而由多汁飼料製成的青貯料含生酮物質高於其他青貯料。

【發病機製】

健康的反芻動物,脂肪酸的氧化和合成都在同時正常進行著,中間產物的集聚不顯著,血液中酮體含量甚微,不會發病。

高產奶牛由於泌乳,故對營養需要量顯著增高,這就必須要從飼料中獲得能量以滿足自身需要。奶牛機體基本能量代謝不是葡萄糖,而是靠前胃中碳水化合物發酵形成的揮發性脂肪酸(VFA)的糖原異生作用來提供。經研究證明,母牛產犢後4~6周已出現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複和采食量的高峰在產犢後8~10周出現,即說明分娩後食欲恢複與產奶量的上升不能同步進行;另外,在幹奶期供應能量水平過高,分娩前母牛過肥等因素的作用,都可影響產後母牛對飼料的采食量。由於不能攝取足夠的飼料,必將導致能量負平衡,引起肝內含糖量的不足,則血糖降低。由肝糖水平下降的低血糖所引起的糖代謝紊亂,必將引起體脂動員,其結果是血液遊離脂肪酸(FFA)濃度上升、肝髒FFA增加。FFA在肝內代謝有3個轉歸,即合成甘油三酯,氧化供能和生產酮體。所以認為碳水化合物的缺乏所引起的低血糖是酮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酮體(β-羥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為脂肪代謝的中間產物,它們在肝內產生,然後由血液運送至其他組織如肌肉、心髒、腦和腎髒被氧化利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血中含量極少。血糖下降,大量脂肪酸進入肝髒,脂肪酸經氧化所產生的乙酰輔酶A,因血糖降低,草酰乙酸含量減少,故不能在肝中進入三羧酸循環被氧化,致使血中酮體過高。當血中酮體含量超過正常範圍和肝外組織氧化酮體的能力降低時,此時血酮含量在體內積存而引起酮病。

酮體中的β-羥丁酸、乙酰乙酸都是較強的有機酸,若體內聚積過多,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並因使細胞外液的晶體滲透壓升高,故可引起水和電解質的平衡失調。乙酰乙酸為有毒的有機酸,脫羧變為丙酮,還原為β-羥丁酸。丙酮的還原或β-羥丁酸的脫羧,都生成異丙醇,則可引起奶牛的神經症狀,患畜表現沉鬱或興奮。

【症狀】

酮病的臨床經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病畜出現神經—內分泌係統、心髒—血管係統、消化係統、肝髒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礙的複雜綜合征。其臨床症狀取決於病的嚴重程度和類型。

病初出現采食、反芻減少,前胃弛緩等消化功能紊亂和消化不良的症狀。拒食精料、青貯、糟渣(青貯—精料型飼養的),喜食優質幹草甚至發生異食而采食被糞便汙染的飼草或褥草。有的先興奮而後抑製,但多數病牛開始就呈現沉鬱,以後則顯示虛弱和步態不穩,臥地呈半昏睡狀;有的發生四肢輕癱,不能站立,頭屈於頸側而臥,狀如生產癱瘓。

病程中出現的神經症狀還有不隨意動作,興奮時肢蹄猛烈踏地,向前猛衝;有時繞圈子或軀體倚靠牆、欄;有時痙攣,特別是頸部肌肉呈不隨意收縮,甚至可出現驚厥;也有的眼球顫動,流涎,感覺異常,不斷空嚼。酮病的特有症狀為,由呼出氣體、奶和尿排出多量酮體而散發出爛蘋果味,嚴重者一進廄舍,甚至在打開口腔的片刻即可嗅到。如將新鮮的奶或尿加熱到蒸汽形成時,其味更加濃烈而刺鼻。

絕大多數病畜的體溫低於常溫,個別在病初呈現興奮時可略升高,心跳、呼吸加快。但通常心跳和呼吸次數減少,呼吸每分鍾可減少到8次,心跳減少到40~50次。心音弱而低沉,有時分裂或重複,心律不齊。肝濁音區擴大,叩診時有痛感。有的可視黏膜黃染,嚴重者可波及皮膚。

血液檢查,紅細胞、血紅蛋白、血鈣、血磷都有所減少,血糖、堿貯、生糖氨基酸降低,血脂升高,酮體升高,嚴重者達40~60μmol/L。奶酮升高,可達40μmol/L。尿相對密度降低到1.005~1.010(正常值為1.025~1.050),外觀似水,初呈中性,後呈酸性。尿藍母、尿膽素、尿氮和酮體含量增高,其中酮體可高達500μmol/L以上。

有些臨床症狀不明顯的慢性(亦稱亞臨床型酮病)酮病牛,常可繼發或並發骨營養不良。有人根據血酮的高低來區分臨床型酮病(血酮在25~80μmol/L)和亞臨床型酮病(血酮在12~20μmol/L)。

【診斷】

由於酮病臨床症狀很不典型,所以單純根據臨床症狀很難做出確切診斷。因此,在確診時應對病畜做全麵了解,要詢問病史,了解病畜產仔時間、產乳量變化及日糧組成和喂量,同時對血酮、血糖、尿酮及乳酮作定量和定性測定,要全麵分析,綜合判斷。

乳酮和尿酮有診斷意義。酮體定性試驗陰性可排除酮病,試驗陽性最好再做定量試驗。奶牛患創傷性網胃炎、皺胃變位、消化不良等疾病時,常導致繼發性酮病;產後癱瘓也可並發酮尿症;母畜正常臨產時,血酮可能有短暫的升高,隨著分娩後食欲的恢複,血酮迅速下降而不發生酮病。

亞臨床型酮病診斷較為困難。由於本病在高產牛群已普遍存在,所以對產後10~30d的母牛應特別注意食欲的好壞和奶產量的變化。確診需對血、乳和尿中酮體進行檢測,綜合判定主要考慮以下三點:多發於高產母牛;在產後10~30d,40d後少見;日糧能量水平不足,進食量不足。

【治療】

提高血糖濃度,減少脂肪動員,促進酮體的利用,增進瘤胃的消化功能,提高采食量。常用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替代療法

即葡萄糖療法。靜脈注射50%葡萄糖500~1000mL,對大多數病畜有效。因一次性注射造成的高血糖是暫時性的,其濃度維持僅2h左右,所以應反複注射,如加5%氯化鈣200~300mL可加速治愈。

2.激素療法

應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200~600U。一次肌內注射。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類可的鬆1000mg肌內注射對本病效果較好,注射後40h內,患畜食欲恢複,2~3d後泌乳量顯著增加,血糖濃度增高,血酮濃度降低。

3.其他療法

對神經性酮病可用水合氯醛內服,首次劑量為30g,隨後用7g,每日2次,連服數日。提高堿貯,解除酸中毒,可用5%碳酸氫鈉液500~1000mL,一次靜脈注射。為了促進皮質激素的分泌,可以使用維生素A每千克體重500U,內服;維生素C2~3g內服。防止不飽和脂肪酸生成過氧化物,以增加肝糖量,可用維生素E1000~2000mg,一次肌內注射,或7000mg口服,連服2~3d。為加強前胃消化功能,促進食欲,可灌服人工鹽200~250g和酵母粉500g,維生素B120mL,一次肌內注射。中藥處方:當歸、川芎、砂仁、赤芍、熟地、神曲、麥芽、益母草、廣木香各35g,研末,開水衝調灌服,每日或隔日1次,連服3~5次,對增進食欲,促進疾病痊愈效果較好。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供應平衡日糧,保證母畜在產犢時的健康。

2.加強幹奶牛的飼養應防止幹奶牛過肥,應限製或降低高能濃厚飼料的進食量,增加幹草喂量。

3.分群管理根據奶牛不同生理階段進行分群管理,同時應隨時調整營養比例。飼料要穩定,防止突然變更;飼料品質要好,嚴禁飼喂發黴變質飼料。

4.加強運動,增強機體抵抗力舍飼母牛每日必須有一定的運動時間,減少產後子宮弛緩,胎衣不下的發生,增進食欲。

5.加強臨產和產後牛隻的健康體檢建立酮體監測製度。對乳酮、尿酮應定期檢查。產後10d,隔1~2d測尿酮、pH值1次;產後1d可測尿pH值、乳酮,隔1~2d1次,凡陽性反應,除加強飼養外,立即對症治療。

6.定期補糖、補鈣對年老、高產、食欲不振及有酮病史的牛隻,於產前1周開始補50%葡萄糖液和2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各500mL,一次靜脈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共補2~4次。

7.調整日糧結構,增加生糖優質物質在高產而又有酮病發生的牛群中,應加強日糧的供應,保證有足夠的能量水平;減少生酮飼料的飼喂量,考慮應用生糖優質物質的補飼。

二、奶牛妊娠毒血症

奶牛妊娠毒血症,又稱肥胖母牛綜合征、牛的脂肪肝病或肥胖牛酮病。是因母牛懷孕期間過度肥胖,常於分娩後發生以厭食、抑鬱、虛弱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死亡率很高,與綿羊的妊娠毒血症類似。因主要發生於肥胖母牛,故稱為肥胖母牛綜合征。

【病因】

(1)飼養因素:在泌乳後期或幹乳期,能量物質攝入過多,如飼料中穀物或青貯玉米太多,致使妊娠後期肥胖,加上分娩、泌乳等應激作用可誘發本病。用有毒羽扇豆類飼草飼喂,可加速本病發生。

(2)管理因素:妊娠後期母牛應與正在泌乳的牛群分開飼養,並喂給不同的日糧,否則可促使本病發生。妊娠後期對偏胖母牛飼料中能量物質逐漸減少,以便發揮其自身調節功能,並能耐過產犢應激,常可減少或避免疾病發生。

懷雙犢母牛,同時伴有缺鈣,或受多量內寄生蟲感染,可使發病增多。乳牛常在分娩後,泌乳高峰期發病,有些牛群發病率達25%,死亡率達80%。

【發病機製】

分娩、泌乳等應激作用,使機體對能量需求劇增,如攝入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則可造成體脂動員,脂肪分解使遊離脂肪酸大量增多,並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沉著,妨礙肝髒其他功能(如合成糖原、合成蛋白質)的發揮,致使體脂分解加劇,呈惡性循環狀態。導致酮血症和低糖血症。後期因血糖轉化為肝糖原受阻,呈現高糖血症。

有毒羽扇豆、四氯化碳、四環素等可損傷肝細胞,蛋氨酸、絲氨酸缺乏可影響脂蛋白合成,膽堿缺乏可影響脂肪從肝髒向脂肪組織運送,所有這些因素,都可誘發脂肪肝生成。而妊娠期間太胖、分娩前後體脂消耗過多、肝細胞變性,是構成脂肪肝綜合征的主要因素。

【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