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第一章

譚笑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學生,在曾經的八十年代,父母親為了讓她讀個重點小學,把戶口落在她姑姑家,後來,如父母所願的讀了重點小學,但是由於離家不近,所以放學後一直都去她姑姑的單位寫作業吃飯,姑姑在當地最名的醫院。

中午放學後,姑姑還沒下班,給譚笑找的退休的唐醫生開的“暫存處”,也就是醫院大夫的孩子在家人還沒下班的時候暫時玩耍的地方,不過娃娃們都戲稱是暫存處。退休的唐大夫曾經是全市最出名的老中醫,雖然那個年代西醫已經以鋪天蓋地之式淹沒了大中華五千年的中醫文化,但是還是有很多老人是隻認中醫的,畢竟對他們來說,他們年輕的時候,誰知道西醫是嘛東東呢?而作為本市最出名的醫院,必須有最全麵的醫學科室,所以唐老才一直作為本市中醫的代表一直幹到了退休。雖然醫院一直想返聘唐老,但是按照唐老的意願,自己已經為醫院貢獻了大半生,往後的日子該收個徒弟了,要不自己的一身醫術就要荒廢了。雖然中醫已經漸漸的在淡出曆史,但是實際上全國的醫學院依然還是有很多中醫學的,隻不過乏人問津,每年都招不滿學生而已。但是唐老明顯不是走科班出身的,先不說他那一手出神入化的針灸之術,還有推拿,抓藥,煎藥,甚至有時候為了自己配的藥方去雲南的林子和西藏的草原尋找草藥,這可就不是一般的老中醫能做的了,畢竟在現代這個經濟物流如此發達,某寶如此萬能的社會,親自采摘草藥的老中醫真是鳳毛麟角了。但就是這樣的唐老,隻要不是就剩一口氣的話,都能治。可惜中醫去根,西醫祛病,見效太慢,耗時太長,所以即使唐老醫術堪稱奇跡,但大部分去醫院找唐老的還是做針灸治療陳年舊疾,害唐老空有一身好醫術卻無人識,不得不說這也是中醫的悲哀。其實唐老有一女,不過對唐老的醫術不感興趣,覺得沒前途,去念MBA準備出國深造了,唐老為了此事一直悶悶不樂。其實唐老也知道社會在發展,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已經深入骨髓,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固本培元,修身養性,沒錢,都是扯淡,還不如趁著年輕趕快多賺點錢留著養老,也不能怪現代人這麼現實,都是被逼的不是。從醫院退下來後,唐老一直就想找個好徒弟,要不還真是白活一輩子了,至少有個傳承不是,所以開了這家暫存處,要知道,中醫可不能速成呢,西醫的大夫念個三年五載就能實習了,而中醫,三年五載能認清大部分中藥材就不錯了,唉,中醫又被完敗了。譚笑,就是唐老最看好的娃娃,別看唐笑剛上小學一年級,但是有幾個娃娃每天去醫院看著滿走廊的胳膊腿都帶傷,血淋漓的場麵麵不改色心不跳的,還能和偶遇的大夫和護士說笑,就這番心態就說明這娃娃很穩,心理素質很高。正巧,譚笑的姑姑是外科的,每天晚上放學後都去姑姑的科室寫作業,等爸媽過去接她。去姑姑的科室要經過病房,那時候病房少,很多病號都是在走廊住著,這個胳膊斷了,那個胸口長了腫瘤切除了,反正滿眼望去都是血,最多的時候,打群架的小青年組團住院,那傷口就更嚇人了,胳膊腿啥的都是縫的線,黑線哦,看上去真的和蜈蚣長在人身上一樣。姑姑的科室裏還有好多人體標本,譚笑經常一邊看一邊問身邊的大夫這是什麼部位?為什麼切除要做標本?最完好的是一個連體嬰兒,據說是一生下來就是死胎。被問到的小大夫們都說譚笑天生不知道害怕為何物,畢竟那個七八歲的孩子會對一堆人體器官感興趣。小譚笑其實也不是真的就是天生學醫的料,或是醫學天才,真實的原因隻是因為:過敏體質,她怕死。很難想象一個七八歲的娃娃哪裏懂的死亡的可怕,但是自從譚笑三歲的時候打青黴素過敏差點死掉之後,她就拚命的鍛煉身體,吃各種營養品,牛奶雞蛋更是天天不落下,就因為她媽跟她說,營養上去了,體質就變好了,就不會過敏了。小小的譚笑就當聖旨一般嚴格執行,因為她一直忘不掉三歲過敏的時候在全身發青,心跳漸弱無法呼吸的痛苦,讓她產生了巨大的恐懼感。雖說三歲的孩子還小,說他們會知道痛,這肯定沒問題,但說到恐懼感,真的太抽象了,可是小譚笑就是知道,所以她拚命的養身體,就怕再過敏經曆一次死亡的威脅。也不知道是那些個補品營養品真的起作用了,還是過敏真的會隨著年齡而減弱,反正自從幼兒園畢業後,譚笑再就沒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