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尼亞加拉大瀑布——有情人喜結連理之地(2 / 3)

隆隆飛流直瀉的聲響,遠遠就如雷貫耳而來,真所謂“未見其麵,先聞其聲”。尋聲趨步,著名的世界奇觀--尼亞加拉大瀑布就映入眼簾。不知乍的,我砰然心動,詩人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傳神的名句,頓時浮現於腦際,眼前仿佛銀河落天動地來,耳邊回響起的曆史上為爭奪大瀑布地區的槍炮聲頓時被淹沒在大瀑布驚天動地的和平呼喚中……我不禁遐想聯翩。

瀑布溯源

尼亞加拉瀑布位於加美邊界連結伊利湖與安大略湖的尼亞加拉河上。據考,伊利湖水以每分鍾1400萬升的流量經由長56公裏的尼亞加拉河流入安大略湖,東西水位落差99米,流程的一半處正是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形成了尼亞加拉大斜坡最著名的自然景觀--尼亞加拉瀑布。尼亞加拉大斜坡是最後冰川期留下的一處遺跡。它綿延起伏,東部向下傾斜,形成多岩石的陡坡。1萬多年前,尼亞加拉河形成於更新世後期。大陸冰蓋消融後,露出白雲岩構成的尼亞加拉陡崖,伊利湖水經此外瀉,形成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以山羊島為界,分為加拿大瀑布和美國瀑布兩部分,由三股飛瀑組成。其中,在河東美國一側懸掛二瀑,落差55米,瀑布頂水域總寬度328米,分享“彩虹瀑”和“月神瀑”的芳名,後者瀑飄酷似新娘婚紗,也稱“婚紗瀑”,兩瀑布中間隔著蘭那島(LUNAILAND)。在河西加拿大一側的飛瀑最為壯觀,其狀若馬蹄,故稱馬蹄瀑。瀑布頂端水寬675米,是世界上最寬的瀑布,落差54米,瀑布下麵的水潭深56米。馬蹄瀑與前兩瀑相距約二、三百米,但看上去基本是“三位一體”的半弧形。據新聞中心提供的資料,三股飛瀑總寬度1000多米,總流量為每秒6000立方米。其中,馬蹄瀑布的流量占總流量的90%。

筆者有幸見過巴西與阿根廷交界處的伊瓜蘇瀑布、津巴布韋與讚比亞交界處的維多利亞瀑布等世界知名瀑布,可以說各有千秋。伊瓜蘇瀑布周圍天然色彩濃鬱,山、水、樹都還有幾分野味;維多利亞瀑布則好象就在原始森林之中,它的落差最大;尼亞加拉瀑布則瀑布水麵最寬廣,巨大的馬蹄形瀑布更是水量大,壯觀非凡,因而享有“世界奇觀”之譽。

幾千年來,隻有當地的印第安人知道尼亞加拉瀑布這一自然奇觀。“尼亞加拉”一詞來自印第安語,意即“如雷貫耳”。在他們實際上見到瀑布之前,就聽到酷似持續不斷打雷的聲音,故他們把它稱為“Onguiaahra”(後稱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據傳,歐洲人布魯勒於1615年領略到尼亞加拉瀑布奇觀。1625年,歐洲探險者雷勒門特第一個寫下了這條大河與瀑布的名字,簡稱為“Niagara(尼亞加拉)”。

“霧中少女”

“尼亞加拉”瀑布雖然分成三股飛瀑,卻是同一水源,同一歸宿--尼亞加拉河。寬350米的長形山羊島把尼亞加拉的水源分流為三,但都又傾瀉於同一河內,以連結美國的彩虹橋為界,瀑布之水在尼亞加拉河下遊形成的長湖,以主航道作為加美領水分界。

美加兩國在湖上合營一個旅遊項目,叫作“霧中少女”水上遊。遊客一上船,每人便領得一件藍色套頭雨披。船啟動了,微波蕩漾的碧水漸漸波濤起伏。望兩岸,礁石千姿百態,石壁上象有一層貝殼鑲嵌。突然,這些“貝殼”卻飛了起來。細看,原來是無數靜伏的海鷗被浪花驚動後振翅飛起。它們有的貼近湖麵翱翔,有的與繚繞的飛霧爭高,有的與急浪搏擊。隻隻雄姿矯健,恰似高爾基筆下搏擊暴風雨的海燕,蔚為壯觀,引人遐思。

遊船從彩虹瀑駛過時,水珠飛濺,令人難睜雙眼;過婚紗瀑時,稍顯平靜,瀑飄仿若新娘婚紗,尤其得到船上年輕戀人青睞。

接著,船轉向西北馬蹄瀑布。在遊客一片驚叫聲中,遊船在旋渦上顛簸,逆浪而上,駛進瀑布直瀉區。這時,你真可切身感受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景象。濤聲震耳,飛霧衝天,浪激“霧中少女”,如入《西遊記》中孫吾空的“水簾洞”。遊客興奮不已,盡情接受大自然這奇特的“洗禮”,連連讚歎這畢生難得而又難忘的水上遊。

回到岸上,從馬蹄瀑放眼美國一側的彩虹瀑,陽光下顯現彩虹,的確名不虛傳。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在他的遊記中談到尼亞加拉瀑布時寫道:“我們走過瀑布地區的每個角落,從不同角度觀賞瀑布……即使特納在其全盛時期創作的最好的水彩畫,也未能表現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靈,如此虛幻,而又如此輝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象是騰空飛起,進入天堂。”英國文豪狄更斯心目中最好的“水彩畫”,的確是美不勝收的世界奇觀。

靠瀑布發達的城市

尼亞加拉瀑布原本是人跡罕至、鮮為人知之地。據史載,直到1678年才為法國傳教士劉易斯·亨尼平(LouisHennepin)所發現。從此,遊客日增。到19世紀20年代,尼亞加拉瀑布城就已成為旅遊勝地。

尼亞加拉瀑布的魅力,不僅令多少詩人墨客為之心潮澎湃,詩興大發,而且也令一些凡人名士為之傾倒。滔滔飛流被視為愛情源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