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五間鋪(1 / 2)

第一章風起青萍末

五台山原名清涼山,本為道教聖地。

《大唐神州感通錄》雲:“代州東南,有五台山者,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裏,勢極崇峻。上有五台,其頂不生草木。鬆柏茂林,森於穀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山下有清涼府。”

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派遣兩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興建了白馬寺。

其後,二人又來到五台山,見此地山明水秀,時有佛光映照,不由得心喜。遂奏明漢明帝,又在此地興建了一座寺院,是為靈鷲寺。

隋時,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台山五個台頂各建寺廟一座。即東台望海寺、西台法雷寺、南台普濟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因著相傳五台山為文殊菩薩演教之地,是以各廟均供文殊菩薩,稱為文殊道場。

唐時,佛教鼎盛,尤重文殊菩薩。五台山既是文殊演教之地,便愈發興盛起來,成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其後曆代,山上香火不斷,寺廟廣有,僧侶眾多。而四方香客,前來山上燒香許願的,也絡繹不絕。

五台山西北有一古村,名為五間鋪,是到山上寺廟的必經之路。

本來隻有幾戶人家,俱都是靠打獵、采藥為生。後來,隨著五台山上香火漸盛,往來的香客、遊人多在此地歇腳,五間鋪漸漸地也興盛起來。

從一個小村落變成一個集市,又從一個集市變成一個市鎮,市鎮一天天變大,慢慢有了一般縣城的規模了。

雖然古村變為市鎮,名字倒是沒變,一直就叫五間鋪。市鎮裏的民眾也大多不再打獵、采藥,而是開起客棧、飯鋪,做起了老板。

五間鋪有一條東西大街,街上商鋪林立。大街盡東頭靠南,有一排房舍,是五間鋪裏唯一的一家學堂。

此處南臨郊野,西接長街,景既清幽,又不缺煙火之氣,且是方便。

學堂裏教書的是韓先生,卻是個外地人,不知何故流落在此間,鎮上的人見他學問盡有,恰逢學堂剛起,正缺一個教書的,便聘了他做這裏的先生了。

這一日,正是初夏時節,街邊槐花開的正盛,一陣陣甜香氤氳在這個古鎮之上。辰時時分,太陽剛從東南山頂透出一抹光亮,大街上的商鋪都已開門營業。

學堂裏,傳出韓先生清越的嗓音,正在吟哦著一首《詩經》裏的《秦風.無衣》,聲音中隱隱有殺伐之氣。

讀完了,沉聲道:“好了,你們跟讀。”學堂裏稚嫩軟糯的童音跟著讀了起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大街西頭,遠遠地兩個人迎著日光走了過來。一個中年男子,身形肥胖,穿著簇新的綢衫,手搖折扇,邊走邊喘,還在那不住聲地催促。

後麵跟著的小廝,看年紀盡多十二三歲,身形瘦小,麵目黝黑,也不知有幾天不曾洗一把臉了,已是初夏時節,身上卻還穿著一身破爛的冬衣。

中年男子是五間鋪有名的羅財主,家財廣有,隻說這條大街上,倒有一半的店鋪是租的他家的產業。羅財主邊走邊道:“瘋猴子,上點勁,再這麼磨蹭,可就晚了。”

那個被叫做瘋猴子的小廝,晃晃背上似乎比他還大的背簍道:“你倒輕省,我還背著這許多東西呢,要不,你背背試試?”

羅財主一聽,也不急著趕路了,站下身子,眉毛一豎,嗔道:“哎,我說瘋猴子,我花錢雇的你,怎顛倒要我背東西,難不成你倒找錢給我?”

“有錢我也不會雇你,你空身走路都費勁。”瘋猴子低聲嘀咕道。

羅財主見瘋猴子低聲嘀咕,愈發生氣,道:“好了,不願背你便放下,不信有錢沒人賺。”

此時兩人正走到學堂窗外,聽著學堂裏傳出的讀書聲,瘋猴子雙眼一亮,低聲跟著念了起來,卻隻是最後一句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學堂裏,一眾學童剛跟讀完了,韓先生便開始講解詩意。

瘋猴子把背簍靠著牆邊一放,低聲對羅財主道:“稍歇一歇。”卻不看羅財主,幾步走到學堂窗下,隻把一雙耳朵支起來,盡心聽韓先生講解。